go to the main content area
:::

【社論】強化無人機運用 前瞻布局新型態戰場

Date:2025/11/14 Clicks:39

 近年全球戰爭模式快速演變,無人機已成為左右戰局的核心戰力。國防部近期於立法院專題報告中指出,為發揮創新、不對稱戰力,國軍正依據作戰任務特性,分級推動無人機兵力運用,期能建立「聯戰、戰術、戰鬥」3個層級之完整應用架構,並同步強化訓練體系與籌獲管道,展現國軍在新型態戰場前瞻布局的決心。

 報告中指出,我國無人機發展不再是零星試驗,而是納入整體戰力結構的核心之一,各作戰層級已明確劃分無人機職掌。在聯戰層級,無人機主要支援戰略偵搜與戰場監控,提高早期預警,更可運用國造反輻射無人機,實施訊號源頭攻擊。在戰術層級,則運用不同導控距離無人機,對海上或登陸敵軍執行火力導引等任務。在戰鬥層級,小型無人機提供連、排級部隊近距離即時偵察與攻擊。上述分級運用策略,體現國軍「靈活、分層、協同」的無人機作戰思維。

 回顧近年烏俄戰爭,無人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現代戰場上,無人載具不僅是情報工具,更是綜合戰力的延伸。烏俄雙方運用無人機進行精準打擊、戰場監控、後勤補給甚至心理戰,證明無人機已改變遊戲規則:誰能掌握低成本、高效率無人系統,誰就占得戰場先機。國軍在汲取國際經驗同時,也積極建構無人機發展與訓練體系。

 目前,國軍已針對敵情威脅,參考防衛作戰場景與科技發展,訂定相關聯合戰力規劃與兵力整建計畫,將無人戰力列為關鍵發展能力。同時,也成立無人機專責訓練機構,包括陸軍無人機訓練中心、海軍專長訓練中心、陸戰隊專長訓練中心及空軍航空技術學院技術訓練中心,集中資源實施高階訓練。1、2級無人機則由部隊師資於駐地實施訓練,以快速擴增種能,加速落實「人人都是無人機飛行員」理念。

 然而,訓練只是起點,軍備與採購策略,才是發揮無人機戰力的關鍵。美國在無人機發展上,早已建立完整體系,從研發、測試到戰術評估,均採用滾動式驗證機制,以符合戰場需求。未來我國在採購與研製過程中,也將思考採取「任務導向、快速迭代」思維,讓國產無人機隨任務型態迅速調整模組,縮短戰力生成時間。

 因此,政府與國軍可以更具策略性的採購政策,主動創造大量、長單、分年升級獲裝的市場預期,透過規模化的大量訂單與長期的合約,搭配每年或每階段的升級與維保承諾,為國內廠商提供穩定現金流與技術投資的可預見性。這樣的採購模式,預期可創造規模經濟,促使中小廠商有興趣投入研發;其次則是長期合約可降低廠商營運風險,促成供應鏈在地化;而分年升級制度,可以使研發與實戰回饋形成閉環,達到「邊飛邊改、邊測邊生產」之理想狀態。

 我國在光學、通訊、半導體與人工智慧演算法等領域,早已具備國際水準,以長期合約支持無人機發展,必能吸引研發、測試與人才培育機制,同時促成上下游產業成長,支援量產與升級需求,形成正向循環。這也是國防自主與經濟成長兼得的務實路徑,能讓軍用技術向民用延伸,形成完整的無人系統生態圈,達成國防自主與產業創新雙贏。

 世界各國對無人機操作員的培訓與認證制度,也值得借鏡。目前先進國家無人機飛行員,除接受嚴格飛控訓練,亦須熟悉電磁環境、戰術資料鏈。因為,無人機作戰已不僅止於飛行技術,而是一種整合多域作戰之思維。國軍在推展相關訓練時,應朝「系統整合」發展,在訓練中強化跨軍種協同操作能力,確保不同型態無人機在聯合作戰中相互支援、資訊互通。

 在臺海防衛作戰構想中,無人機扮演的角色日益關鍵。面對中共持續以機艦、無人系統等多重手段進行灰帶脅迫,國軍若能建構分層分區的無人偵察網絡,與防空雷達、海上監偵系統及反艦、防空飛彈整合,配合智慧化整合式戰場決策系統,形成「感知—決策—打擊」一體快速反應鏈,將成為打造臺灣之盾重要環節。

 無人機的進化,正在重新定義戰場邏輯,讓傳統兵力運用更靈活,也使小單位能發揮大戰力;無人機也是戰略思維的體現,必須在制度、訓練、採購與產業政策上同步,方能發揮最大效能。當前國軍依據戰場特性,推動無人機分級運用與專業訓練,並以穩定且具升級彈性的採購策略支持國內產業,不僅是因應敵情威脅的必要措施,更是邁向國防自主的重要一步。在政府與國軍前瞻政策主導下,我國無人機戰力與產業發展,將成為守護臺海和平的利器。

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