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敏遠
美伊外交關係自1980年破裂以來,伊朗主要敵人為美國及以色列,同時將消滅以國寫入憲法。伊朗軍事力量擴張始終是美國與以國最擔憂的事,尤其伊朗核武發展至今已接近成熟階段,更令以國如芒刺在背。
今年6月13日,以國採取先發制人戰術,對伊朗實施空中突擊,襲擊3處核設施所在地納坦茲、福爾多及伊斯法罕等,同時以精準炸彈進行「斬首行動」,擊殺3位伊朗革命衛隊軍事將領及核武科學家。伊朗遭襲後,隨即以中程飛彈及自殺式無人機,對以國大城特拉維夫、海法等地發動飛彈襲擊,雙方空中交火持續10天。6月23日,美國發動代號「午夜重鎚」軍事行動;美軍派出7架B-2隱形轟炸機,攜帶12枚碉堡炸彈對伊朗3處核設施場進行鑽地攻擊。嗣後,美國總統川普宣布以伊戰爭將在6月25日結束,歷時12天的戰爭在美國強制要求下收兵。美國、以色列、伊朗都宣稱獲得本場戰爭勝利,尤值注意的是,伊朗雖在戰爭中挺過以國空中攻擊,但諸多國防與國安疏失的暴露,將對伊朗未來的生存造成重大挑戰。
打擊核武發展 先發制人
以國發動對伊朗的空襲行動實與伊朗暗地研發核武有關,尤其伊朗在戰前己被聯合國原子能總署(IAEA)檢查出其已能提煉60%濃縮鈾的能力,距離研發出的核彈能力僅「一步之遙」,才讓以國作出先發制人的決定。
戰爭首日,以國發動代號「崛起雄獅」空中突襲,派出逾200架戰機輪番轟炸,攻擊數十個與核計畫有關目標。伊朗「伊斯蘭革命衛隊」(IRGC)總部遭襲擊,多名高級指揮官及科學家遇害,首都德黑蘭空中控制權被以國攫取。相對的,伊朗也展開密集且無中斷的中程飛彈射擊,瞄準以國特拉維夫、海法、阿克雷等重要城市,同時攻擊煉油廠、研究大樓等基礎設施,造成許多大樓倒塌。歷經10餘天,雙方都遭受嚴重戰損,最終在美國強制遏止下結束戰爭。
伊朗政治結構大致可分為3股勢力,最大力量為教士派,由政教合一領袖哈米尼及教士派所掌握,也是政治、軍事、金融掌握者;其次是革命衛隊派,主要成員為軍人,但因與最高領導人哈米尼關係甚篤,革命衛隊從事諸多國內產業,且涉入能源與礦物交易;最後為世俗派,成員多為前朝所遺留的官員與幕僚,是政府部門及國防軍主要成員,卻是最受歧視的團體。
國安體系遭滲透 空防薄弱
伊朗在戰爭中暴露出多項且致命的國安問題,實與世俗派精英或政府行政官員有關,渠等幫助的以國間諜多到難以計數,且提供大量以軍所需情資,也是以軍空戰能所向披靡的原因。伊朗國安體系為高度政治化結構,包括神職人員、軍事精英、情報專員共同組成,最終權力集中於最高領袖阿亞圖拉。其架構與運作方式如下:
一、最高領袖:
哈米尼為唯一領袖,掌握國防、安全、外交、情報事務最高決策者。直接控制單位有伊朗革命衛隊、情報部門(如情報部、聖城部隊)、國安最高會議。
二、伊斯蘭革命衛隊:
為伊朗最具權勢的軍事與國安力量,任務以保護伊斯蘭宗教律法制度、內部穩定、對外情報與軍事行動。
三、國家安全最高委員會:
任務以制定並協調國家安全與外交政策,成員包含總統、外交部長、國防部長、國防軍等。主席為總統,但決策須獲最高領袖批准才能生效。
四、情報與安全機構:
伊朗情報部等同於國家情報總局,負責國內外情蒐、反情報、監控異議人士。主要服務於政府體系,受最高領袖制衡。
五、國防軍與國防部:
雖為國家軍隊,但地位與革命衛隊相比則低一階。主要負責邊境防衛與常規作戰、國防部控制常規軍工產業,但重要國防生產項目仍由革命衛隊負責。
此特殊架構致使伊朗國安運作出現諸多困難。首先,所有安全與情報機構最終聽命於最高領袖,哈米尼用親信擔任總監,使安全系統成為整肅異己機構;其次,情報與軍事體系分為正規體(國防軍)與革命體(革命衛隊),兩者出現層級不對等,很難達到團隊合作;最後,國安政策需服從「維護伊斯蘭宗教制度」目標,正規體制得不到適當尊重,反而拖垮團隊運作。易言之,國安是由最高領導人與革命衛隊相互結合的複合體,實際運作成為打擊內部不同派系及整肅異的工具,又因革命衛隊與世俗派精英不合,而注定在戰爭中遭到敵人滲透與破壞。
以伊戰爭歷經12天結束,主要作戰方式是空戰及飛彈攻擊,戰爭結果打破「以色列不敗」及其「防空系統無法打破」的神話,使以國遭到自1970年代以來,本土遭外部力量攻擊。對伊朗而言,此次戰爭彰顯整體防空力量的落後,以及國安疏漏,致使以國空軍完全掌握該國制空權,其地面重要設施也遭到空前破壞。從戰略構想來看,以國以「速決作戰」方式,採取外科手術定點打擊方式,將目標設定在伊朗核設施、領導階層與核能科學家;伊朗採取的作戰方式是「持久作戰」,攻擊以國重要城市、基礎建設及軍事要地為主。雙方在戰爭目標上各有所獲,但都無法令對方屈服。
從空戰過程來看,伊朗空軍裝備還是上個世紀70年代美國所使用的裝備,而防空系統為俄製S-300及其自行研發的防空飛彈,但電子偵察及雷達設施又極為落伍,才讓以國空軍如入無人之境,伊朗空軍幾乎完全無空中戰力可言,各個地面核設施基構被以軍以摧枯拉朽之勢消滅殆盡。然而,伊朗核濃縮鈾及離心機因深藏地下並未完全摧毀,對其爾後核武發展仍具一定機會。另外,其也保留了大部分的中程飛彈力量,得以在戰爭爆發後迅速發起反擊,不致落得投降或亡國命運。
中共趁勢布局 影響穩定
以伊戰爭後,伊朗能否整合國內各派系及門閥間不合,並立即補強,實為急迫須解決的問題,美國、以色列、中共、俄羅斯都密切關注伊朗動向。一旦伊朗重新定位其國安發展新方向,且是倒向中共,伊「中」間的合作關係及未來發展趨勢,將可能改變中東地區地緣政治的格局。換言之,伊朗若全盤接受中共要求及規劃,將成中共在中東地區的重要支點,對中東地區權力平衡與地緣政治格局會造成重大改變。但以伊戰爭仍有可能再次爆發,伊朗如何在未來戰爭中獲得優勢,端視這1至2年間,對戰爭準備及政治態度的定位而定。更值得憂慮的是,以伊齟齬仍將是中東地區最危險的不定時炸彈。(作者為國防大學戰略研究所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