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紫雲
今年亞太經濟合作會議(APEC)在韓國慶州順利落幕,此峰會不僅是經貿平臺,更被視為區域安全秩序重組的舞臺。尤其是美國總統川普暌違多年重返亞洲,並與日、韓、東協,以及中共領導人舉行會談,讓原本聚焦供應鏈與數位經濟的峰會,轉成地緣戰略的角力場。川普表達尊重臺灣、主辦國的韓國在介紹我國時展現中華民國國旗、日本首相稱呼我國代表正式官銜,都是我國獲得肯定的重要訊號。
川普此行以「重建亞太經濟秩序」為名,戰略目標則在推動新一輪安全合作框架。他與日本首相高市早苗的聯合聲明,再度提出「美日黃金時代」的口號,強調印太防衛網的延伸與情報共享的升級。而與韓國總統李在明的會談聚焦於「國防科技合作」與「供應鏈去風險化」,可稱為「經濟合作的安全外交」策略,延續川普一貫的思維──安全即是談判籌碼,合作需建立在可計量的互惠上。
有別於拜登政府以「聯盟制度」為主軸的集體安全觀,川普也與東協領袖洽談稀土供應的合作,貿易外交更像企業併購模式的轉移,求的是利益交換而非制度連結,偏好「雙邊協議」多於多邊承諾。這使得APEC這類平臺在他手中,從原本的經濟論壇,轉化為政治與戰略博弈的舞臺。
川普與中共領導人習近平的會面最受矚目,雙方針對貿易逆差、關鍵技術出口管制、農產品採購、稀土供應等達成戰略性對話,但在表象的禮節背後,兩國都清楚這場會談真正的焦點是如何重新劃定利益的邊界。對習近平而言,重建與川普的經濟架構有助於緩和關稅衝擊以及科技圍堵;對川普來說,則是藉此畫下中共對臺海、南海與朝鮮半島議題的底線。這場會面既可能降低對峙,也可能帶來新的國際架構——如同1970年代尼克森訪問中國大陸帶來的戰略轉折,而川普則可能「逆轉尼克森」以對中共形成軟圍堵。
值得注意的是,美國也同時對我國釋放正面的戰略訊號,包括川普表示非常尊重臺灣、臺灣就是臺灣。國務卿盧比歐公開表示臺灣不會成為交換籌碼等,這種穩定訊號,反映出臺北對華府內部決策結構的了解:即便川普偏向交易邏輯,美國軍事、地緣、以及科技貿易的複合安全體系仍深度綁定臺灣的戰略價值。可以說臺灣的安全地位獲得友盟的認定與鞏固,但更需要加速強化自我防衛能力,才能結合有利國際趨勢,真正落實臺海和平與穩定的基礎。(作者為國防院國防戰略與資源研究所所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