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華強(譯)
(接上文)
與伊朗相比,以色列擁有絕對質量優勢,其先進F-35I戰機兼具匿蹤性與卓越運算能力,可統合F-15I、F-16I戰機,搭配先進電戰、航電、通信系統、武器莢艙,提升作業互通性、航程與打擊效能。反觀伊朗防空網,仍由伊朗、前蘇聯、俄羅斯等過時系統組合,戰鬥機隊則多為1979年伊斯蘭革命前的老舊美製機種,顯難對以軍造成威脅。
報告指出,以軍行動約動用240架戰機,俄軍在2022年開戰初期則部署約350架戰機。就守方而言,烏克蘭操作250套S-300PS/PT系統、72具9K37M Buk M1系統,另有100套短程系統;伊朗則操作10套S-200與32套S-300、約50套中程Mersad系統,以及至少250套短程防空系統。不過,相較烏軍自2014年起即針對俄軍入侵克里米亞威脅,大舉投資陸基防空系統,除升級S-300系統軟硬體,也自製35D6M監視與目獲雷達等組件;伊朗僅配備數量不明的中程與點防禦系統;整體建軍規模仍存在根本差異,明顯無力抗衡以軍。
聯戰效應 決定戰術彈性
實戰證明,聯兵作戰(combined arms)概念可在戰略、作戰與戰術層面形成2大戰術優勢:一、某系統長處可彌補另一系統短處;二、敵若迴避某系統,即成為另一系統目標。如烏軍得利於第1項效應,戰機在開戰後迅速接替陸基防空系統,擔負空防重任;而伊朗則因系統老舊且空軍不振,無從發揮戰力。烏國同樣獲益於第2項效應,整合機動Buk防空系統與人攜式防空飛彈;迫使俄軍直升機在低飛閃避雷達鎖定時,遭致人攜式防空飛彈打擊,付出慘重戰損。以色列也獲益於聯兵作戰構想,大力投資武器裝載與電戰系統,結合多重攻擊模式並充分利用伊朗不同系統弱點,遂行有效作戰。
此外,各國科技與人員素質在戰役表現各不相同,如以色列科技優勢遠勝伊朗,尤其在情監偵、電戰、精準導引飛彈技術上,均展現絕對優勢。相較之下,俄國雖擁科技優勢,但仍不足彌補訓練劣勢,積極果敢的烏軍飛官屢重挫裝備較佳但訓練略遜一籌的俄軍;但隨著俄軍整合海鷹10無人機納入戰鬥序列,其亦逐漸獲致聯兵作戰和遠程火砲整合策略,惟已錯過開戰初期制壓烏國防空系統先機,後續恐無從發揮最佳效益。
對此,烏克蘭則歸功於Buk系統使用的「運輸、豎起、發射暨雷達」車(TELAR),無需伴隨雷達車一同作業,有助提升部署彈性。反觀俄軍顯然欠缺作戰彈性;其指揮架構往往自我局限,導致俄軍飛行員遇乍然出現的威脅或臨機目標時,亦無有效應對的反應能力。加上偏重近接空中支援為優先要務的觀念,使寶貴空優作戰資產遭挪用他處,且忽視對手能力,並未讓戰機執行電戰干擾,以壓制烏軍防空系統,相對降低聯兵作戰效能。
預警情資 掌握先期優勢
有效的空優作戰,仰賴積極主動、持續不斷的情蒐,即時更新發布目標標定資訊,最重要是受支援行動資產的威脅評估情資。俄國於攻擊前未更新情資,導致初始攻擊成效有限。反觀以色列密切掌握各方情資來源,保持對目標持續有效監控情資,先行備便作戰環境,最終完勝伊朗防空體系。
在對敵防空制壓(SEAD)面向,報告指出,作戰後務需迅速執行數輪戰鬥損傷評估與接續性打擊,直到確認敵目標已摧毀或斷連,此舉不僅適用於空優作戰,也適用於其他作戰行動。但俄軍在初期制壓烏國陸基防空系統後,未能順遂持續性打擊,導致烏國防空系統得以後撤重整並捲土重來,出其不意造成俄軍損傷。凸顯空中與飛彈打擊行動,要求快速的情報作業循環,有賴卓越的分析能力,以及貫穿指揮鏈的目標標定授權作業。
與情報同等重要的是出其不意的戰略突然性;如美國事前便已將有關俄國進犯企圖情資提供烏國,使烏軍得以在遭受俄軍打擊前,開始調整陸基防空系統部署。以色列亦藉奇襲,在伊朗幾無有效抵抗情況下大獲全勝。兩場戰爭教訓殷鑑不遠,在在凸顯達成奇襲的意志力、維繫作戰安全的必要性,以及預警情資的價值。
結合特戰 發揮作戰效能
特種與情報作戰,在現代空優作戰中占有舉足輕重的角色。以軍空襲伊朗過程中,也成功演示這類行動能自意想不到與防衛薄弱處攻擊防空系統,並促成其他傳統武力接續打擊。因此,空戰規劃者應與特戰行動部門密切合作,此舉在很多國家軍隊中都須克服官僚體制的阻礙。一旦被納入空優作戰計畫內,非正規作戰就不宜主要僅憑恃心理戰手段,藉此制壓或擾亂敵防空(甚或更廣泛的軍事或政治)系統。儘管資訊作戰或動亂引發之心理效應,可有效支援破壞與制壓作戰行動,但無法取代之。
以色列藉無人機打擊伊朗的攻擊模式可以複製並擴大範圍,未來應用將不限於精準武器。非正規部隊另可執行電子戰攻擊、植入網路武器或破壞工事,俾制壓或摧毀防空系統。守方陸基防空飛彈系統則須防範特戰部隊的近接攻擊;獨立防空陣地應強固化,抵禦敵網路、電子與實體攻擊。
儘管烏克蘭與伊朗戰場並不相同,惟以色列與俄羅斯空戰歷程仍深具空防與空優作戰經驗教訓。俄國出師不利和以國勝出原因,在於後者向來聚焦攫取並維繫空優,有效整合敏捷的特戰行動於戰場環境整備中,並迅速更新戰場情報;另苦心經營多年,不斷投入、規劃與訓練攻勢空優作戰。相較之下,烏軍歸功於其戰機飛行員的勇氣與企圖心,以及調適得宜的陸基防空飛彈系統,凸顯未來系統裝備的分散部署、靈活運用,仍將是維持戰力效能的重要關鍵。(完)
(譯稿來源:美國智庫「戰略暨國際研究中心」研究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