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全民國防】有準備、更安全 強化全社會防衛韌性

發佈日期:2025/09/25 點閱:56
透過全國動員與實兵驗證,進一步鞏固全民國防基礎,建構整體防衛體系,使我國在面對威脅與挑戰時能快速因應與反制,完善全社會防衛韌性。圖為賴總統7月視導臺北市「城鎮韌性演習」。(本報資料照片)透過全國動員與實兵驗證,進一步鞏固全民國防基礎,建構整體防衛體系,使我國在面對威脅與挑戰時能快速因應與反制,完善全社會防衛韌性。圖為賴總統7月視導臺北市「城鎮韌性演習」。(本報資料照片)

◎張玲玲

 烏俄戰火未歇、中東衝突頻仍,凸顯現代戰爭型態多元且難以預測,平民在衝突中首當其衝已是不爭事實。我國位處民主與專制對抗的最前線,面對中共機艦不斷擾臺、軍事威嚇常態化,國人亟須具備災害應變與戰災防護知識。誠如總統賴清德本月20日出席「總統府全社會防衛韌性國際論壇—韌性臺灣.民主永續」開幕式時指出,臺灣和世界正同時面臨極端氣候及威權體系等2大挑戰,因此,「全社會防衛韌性委員會」成立1年以來,5大工作主軸已轉化成具體行動,也首次將防災與防衛結合,在漢光演習期間同步舉辦各縣市「城鎮韌性演習」,不分職業、性別、年齡,展現中央與地方、軍民攜手面對威脅的決心與行動力,同時也是強化國家防衛與安全韌性,讓全社會防衛韌性能真正融入生活日常。

驗證實務 完備全民防衛

 後備軍人向來是國家應對威脅的重要戰力。今年配合漢光演習,我國完成歷來規模最大的後備動員驗證,參訓人數逾2萬,驗證內容涵蓋射擊訓練與傷患處置等流程,實地檢驗後備部隊於戰術位置的集結效率與臨戰運作能力。其中,步兵206旅首度採取「全旅動員」,進駐野戰陣地展開14天教育召集,從作戰準備到戰場演練,皆依戰時模式進行,展現後備體系在短時間內形成作戰效能的可行性。

 此次訓練以實戰化為導向,涵蓋武器射擊、單兵位置變換、戰場救護與敵襲應變等課目,並採「有想定、無劇本」方式推進,隨時插入突發狀況,使官兵能在不確定的環境中靈活應對。同時,各動員部隊也透過戰術推演與聯合作戰部署,依想定執行灘岸防衛、縱深作戰與戰力保存,建構制度化且具整體行動力的後備體系。

 另隨著無人機與精準武器的普及,國軍亦規劃將單兵反裝甲武器、防空裝備與無人系統納入後備編裝,並於訓練中逐步導入。透過此次演習,後備官兵不僅在心理與技術層面快速完成戰力重建,也讓全民防衛理念走向制度化與科技化,成為家園面對威脅時最堅實的支柱。

 我國今年首度將「萬安演習」與「民安演習」整併,並採「分區異時」實施,同樣是透過「有想定、不劇透」方式執行兵棋推演與綜合演練,在各地模擬空襲、災損、物資配給及基礎設施修復等情境,驗證臨場反應與資源調度的可行性。

 此次演習結合空襲警報、交通管制、避難疏散與後續救援,由地方政府、民防體系與民眾共同參與,涵蓋北、中、南、東及離島各地。過程中發送手機訊息,引導民眾進入指定避難設施,並於警報解除後,接續實施「救濟站」、「急救站」等整備,確保從警報啟動到災後安置皆有完整流程與應變能量。故此次城鎮韌性演習係藉由結合防空避難、民防動員與戰時災防應變,全面檢驗地方政府、軍方與民間單位的整合協同能力。

 其中,臺北、臺中與臺南3大重點場次更納入「全民防衛動員、防空作為及關鍵基礎設施防護」項目,並與漢光演習同步整合,於單日完成兵棋推演與綜合驗證,展現軍民協同已具備快速反應與多任務執行的能力。另於捷運站、大型賣場與行政機關周邊等生活圈進行實地避難測試,讓民眾熟悉日常空間的避難動線與應變程序,使演習更貼近真實場景。

落實災防 奠定應變能量

 配合「2025城鎮韌性演習」與「國家團結月」,政府除推動實地演練與後備動員外,也透過多元管道深化防災教育,提升民眾危機應變能力。例如內政部警政署於臺北捷運西門站舉辦「守護之盾—防空避難體驗特展」,結合靜態展示與互動體驗,全面傳達防空避難觀念。

 特展以「防空避難指引」、「設施分區規劃」及「避難物資整備」為3大主軸,並由專人導覽與App操作示範,讓參與者從視覺、操作到行動,逐步養成防災直覺。行政院長卓榮泰於開幕式指出,當前戰爭型態已超越傳統軍事框架,國人必須主動認知危機並承擔應變責任,全民參與,方能真正建構社會防衛韌性。

 同時,政府積極推廣「警政服務App」、「消防防災e點通App」等數位工具,整合避難設施地圖、緊急通報與應變指引。其中,警政署已建置全臺逾8萬2千處防空避難設施,可容納超過5400萬人,民眾可於平時即熟悉住家周邊掩蔽處所,並於災害發生時,透過行動裝置即時掌握位置與聯絡方式,大幅提升自救與互救效率。

 防空與防災演練不僅是制度上的安排,更應透過長期推動,逐步累積為日常化的演練實踐。唯有將應變訓練融入生活習慣,才能在災害或戰爭來臨時,保持冷靜並有效應對。此次活動與演練相互呼應,從中央政策到社會行動、從政府推動到全民參與,形塑「人人懂防災、處處能應變」的社會防護網,為城鎮韌性奠定堅實基礎。

提升韌性 中央地方協力

 「2025城鎮韌性演習」在中央統籌、各縣市政府積極配合及籌劃整備,細部規劃疏散動線、通報流程、指揮體系與後備資源調度,落實跨局處協調與聯合應變;期間,地方政府與警政、消防及民防組織共同合作,不僅使行政體系建立標準流程,也讓社區應變能量發揮及蓄積,符合實況與實需,這也是賴總統於視導時多次強調,「進行實人、實物、實地、實景、實作等『五實』面向演練,針對現場情境,運用可掌握的資源,讓演習更貼近實際情況」、「有準備、更有力量」。正如國防部日前發布的新版《全民國防手冊》,以「當危機來臨時:臺灣全民安全指引」為主題,推廣「有準備、更安全」理念,補充威脅認知、避難指引與應變資訊,協助民眾提升自救互救能力與防衛意志,全面涵蓋平時準備、危機因應與社會動員,建構完整的全民防衛架構,形成持續強化的社會韌性機制。

 綜言之,此次演習展現中央與地方、軍民攜手面對威脅的決心與行動力,同時也是強化全民防空與自主應變的關鍵措施,可因應未來複雜多變的戰爭型態與災害風險。更透過全國動員與實兵驗證,進一步鞏固全民國防基礎,建構橫向協調、縱向聯繫的整體防衛體系,使我國在面對威脅與挑戰時,能快速因應與反制,讓城鎮真正成為具備韌性的社會堡壘,進而展現一個更具有韌性的臺灣,也是區域和平穩定的關鍵力量。 (作者為政治大學東亞所博士候選人)

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