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音
有些人,一拿起麥克風就變了樣。平日看來內向含蓄,說話吞吞吐吐,唱起歌來卻字正腔圓,眉飛色舞。那一刻他不再是誰的上司、誰的伴侶、誰的鄰居,而是舞臺上那個只為旋律而活的靈魂。卡拉OK就像社交活動裡的催化劑,只要音樂響起,不論身在遊覽車上、廟口廣場,還是野外露營地,氣氛立刻熱絡起來。
兒時常跟隨阿公阿嬤一起參加社區旅行團,清晨出發的遊覽車裡,導遊才喊完:「大家早安!」伴唱機已經開張。第一首是〈思慕的人〉,司機與導遊輪流合唱,雖然有點荒腔走板,但目的是勸歌同樂。當麥克風遞到那些久未開口的長輩面前,忽然有觀眾熱烈掌聲,讓他們獲得久違的成就感。舟車往返的疲憊在一首首歌裡散去,陌生人變朋友,朋友組成臨時合唱團。
廟會活動也一樣,焰火未放,需有人先開唱。卡拉OK的帳棚裡常坐滿婆婆媽媽,手裡搖著扇子,嘴裡唱著愛情,〈家後〉、〈針線情〉、〈海波浪〉,他們全心投入的神情,彷彿自己就是歌詞中描繪的主角。有人說,廟會的歌聲是庶民的祈禱,只要還能歌唱,日子就不算過得太艱難。
青春期的學生們喜歡相邀到KTV練唱,只要有人問:「誰要先點歌?」我總是第一個舉手。包廂昏暗的燈光是溫柔的掩護,讓人可以暫時拋開形象,用歌聲唱出平日表達不出的情緒。先以〈心動〉電影主題曲揭開序幕,「過去讓它過去,來不及,從頭喜歡你……」;接著,是輕快曲調中帶點哀傷的〈成全〉「我對你付出的青春這麼多年,換來了一句謝謝妳的成全……」。每一首都像寄出一封未署名的書信。
但年歲漸長,我慢慢扮演聽歌的人。或許是聲帶不如從前,也或許是心境轉變了。看著別人唱,大家投入地揮手、閉眼,跟著節奏搖晃,我反而覺得那陶醉比歌聲更動人。有人唱得豪邁,有人唱得細膩,有人唱得悲戚,每個人都在短暫的時間裡,找回內心的自己。聚在一起唱歌這件事,其實主要目的是聯誼,不需要太在意歌聲,哪怕唱錯拍子還是忘詞,一聲「啊~~重來!」可愛的瑕疵,往往比完美演繹更有溫度。有研究數據指出,三五好友一起歡唱,在身體律動、同伴互動與相互遷就中,創造出強烈的社交連結,促進情感並建立信任,難怪坐在KTV裡不唱歌的人顯得特別孤單。
我常想,唱歌之所以能快速拉近人與人之間的距離,是因為它不講條件,不問出身。儘管初次見面,只要有一部伴唱機、一支麥克風,就能共度美好時光。想起曾經到高山露營,帳篷剛搭好,孩子們去撿柴,大人開始布線、插電,沒多久,歌聲在山林間迴盪。那夜沒人煩惱工作,沒人滑手機,而是被一首首歌曲旋律,縫進同一段回憶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