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吟遊人生】鄉間北后禪意濃

發佈日期:2025/11/23 點閱:13

◎蔡富澧

 萬山一海奪造化,古寺空門壯大觀。都說天下名山僧占半,卻也有地非名山,只因立寺有僧,便也無名而名。寺名北后,坐落員山,深藏巷弄,風格仿唐,大佛泥塑,林道落羽,來人絡繹,遊歷參禪,世出世間都能得到法喜禪悅。

 拋卻迷信和神通,宗教也是傳統文化的一部分,儒釋道撐起中華文化的大片疆域。北后寺只是這大面疆域中的一個小景點,讓遊人信眾歇卻心中紛擾與欲念,獲得片刻的寧靜平和。算是一個園區吧!進來後,小路邊是長長的轉經輪,指尖微微掃過,經輪隨之轉動,這個源自藏地的習俗,讓人感覺觸受之間便是紅塵修行,不言不語而聆聽法音流轉。

 左側是大佛與知客堂,泥塑大佛既是殿名,也是佛像,五公尺高八公噸重的佛像,讓人感覺莊嚴肅穆,恭敬禮佛。藥出瓶因救病,劍離匣為不平,法不孤起,仗境方生;知客堂持續傳來講師說法音聲,佛說一切法,為治一切心,是因眾生有所求啊!所以講堂客滿,舌粲蓮花,聽得一音演說法,眾生隨類各得解,聽多少、得多少,不強求,寸心知。

 飛檐畫棟撐起建築的貴氣,楹聯法語權當俗世的警鐘,行走之間,顧盼之際,有意氣時添意氣,不風流處也風流。殿外流水水上鐘,鐘聲響時如誦經聲,煩惱輕,菩提生,不分信徒與否,每個人虔誠攝受,或發起精進勇猛心,或優遊恬靜自在境。一邊是矗立法像莊嚴的觀音菩薩像,楊枝淨水,遍灑三千,千處祈求千處應,苦海長作度人舟。

 知客堂牆上一首詩〈心靈水源地〉:「洗滌塵埃調柔心思/回歸本具自性……以慈悲喜捨/打開你我心門」,敘述直白,卻深徹入心。都說禪是一種減法,其實是思惟修。人生很難求其圓滿,我們總是希望追求更多,獲得更多,但是遺憾也會更多,許多人便會來到這裡,膜拜頂禮,以心印心,追求心靈上的寧靜,想要短暫的無所有、無所求,世間貧富貴賤,誰主沉浮?生涯順逆起伏,端看人品福德。出世無心與世聞,好將蹤跡遠離群。在這紛擾世道中,能夠親近道場,都已經是莫大的福德因緣了。

 小路右側是舊園區「紫竹林」,還要走一段小徑。一旁水田已收割,滿滿的水色映照著天光雲影,其中幾簇水草,成為空無中的所有,千里繁花春色重,幾莖水草見空靈。水中是另一個倒映的世界,遠處的青山,頭頂的白雲,行走的過客,轉動的經輪,一一示現我們行住坐臥起心動念的煩惱與菩提。千山千水千年路,一草一露一眾生,總歸是,別來滄海孤舟月,歸去青山半榻雲。

 天色已暮,遊人漸少,上方鳴夕磬,林下一僧還。若入寺舍,願諸眾生入涅槃寺;若從寺出,願令眾生出離生死困厄牢獄。

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