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寰宇韜略】鞏固空優 掌握戰場制勝先機(上)

發佈日期:2025/11/21 點閱:19
烏克蘭獲得西方軍援F-16等戰機支援後,迄今仍維持穩定作戰效能,使俄軍無法完整掌握制空權。(取自烏克蘭空軍「X」帳號)烏克蘭獲得西方軍援F-16等戰機支援後,迄今仍維持穩定作戰效能,使俄軍無法完整掌握制空權。(取自烏克蘭空軍「X」帳號)

◎李華強(譯)

 俄國入侵烏克蘭歷時3年有餘,迄今仍無法掌握戰場空優;相較之下,以色列攻擊伊朗行動,則在短時間內迅速鞏固空優;儘管戰場環境與各國戰略目標不同,惟2例均凸顯取得空優仍為現代戰爭首要條件;美國智庫「戰略暨國際研究中心」特以專文,比較烏俄、以伊用兵方略及優劣得失。(編按)

大國衝突 掌握空優為先

 報告指出,早在俄羅斯入侵烏克蘭前,外界咸認俄軍航太與飛彈部隊將扮演快速制勝的重要角色;惟俄軍在2022年初展開攻勢後,各方即注意到俄空軍行動規模相對消極,其具體行動成效更「難以理解」。反觀以色列攻擊伊朗一役,以國空軍在不到4天內,即對伊朗取得絕對空優;鑑於德黑蘭距以國最近空軍基地達約1000公里之遙,其成就尤令各界刮目相看。

 本文從不同面向比較烏俄、以伊的空中作戰成敗得失,藉此獲致21世紀空戰啟示。以國的成功與俄國的失敗,凸顯歷來追求科技與訓練、精準與即時情報,以及有效運用聯兵作戰等質性優勢的陳年課題。

 其中,關鍵實戰啟示,莫過於能否在威脅範圍內,有效運用先進武器瓦解對手陸基防空系統的能力,以及防空網能否有效形成多層體系,摧毀不同來襲威脅的對抗能力。舉例來說,以色列摩薩德便運用特戰部隊,在伊朗境內摧毀防空飛彈等威脅,凸顯小型精準打擊資產足以嚴重威脅大型防空系統;而烏軍發動的「蜘蛛網」行動,則運用無人機深入俄境基地,打擊地面停放轟炸機,也展現卓越的非傳統攻擊模式;其涉及大量前置準備工作,雖非輕易複製可得,但已成為守方防空網與戰略資產必須慎重看待的當前威脅。

防空制壓 掌戰場主導權

 烏俄和以伊的戰役開端大致相同,首先均以空中和飛彈攻擊敵軍事目標、優先壓制對手防空設施作為首要目標;如俄軍開戰之初,即展開大規模空襲行動,意圖弱化並摧毀烏國防空。衝突第1週,俄國朝烏國發射逾200枚短程彈道飛彈,每日派遣約140架次戰機,並於開戰後72小時內攻擊烏國境內逾100處防空目標。不過,由於烏軍即時進行兵力與裝備疏散,導致俄軍未能在任何關鍵要域取得空優。

 此外,衝突前3天,俄軍還曾出動34架直升機,意圖對烏國安托諾夫機場發起空中突擊,但其機隊與特戰部隊遭烏軍反擊後潰滅而致失敗,最終亦未能掌握空優。而烏軍則出動慢速TB2型無人機,頻頻重擊俄軍地面部隊,凸顯俄軍空中攔截與野戰防空效能貧弱。報告指出,烏軍陸基防空系統在開戰僅2週後的3月初,便已全面克服俄軍壓力並重啟防禦,致使俄航太軍表現每下愈況;至4月初,俄軍戰機已自行設限,不再突防深入烏國空域執勤,因此難以全面壓制烏軍空中戰力。

 相較之下,在今年6月的以伊衝突期間,以軍首先動用摩薩德精銳部隊,深入敵境狙擊伊朗防空與彈道飛彈部隊與指參單位,一舉癱瘓決策體系運作。後續24小時內,以空軍則密集出動約200架次有人與無人機,打擊100個目標並摧毀防空體系;進而在衝突第4日便宣布取得空優,為後續行動奠定基礎。

 綜上,以軍此戰未損失任何有人機或飛官,據1名F-16導航員敘述,戰役期間,伊朗防空飛彈從未構成有效威脅;相較之下,俄軍在烏俄戰場則損失多架有人戰機,凸顯防空壓制效能低落。

組織差異 形塑戰力關鍵

 報告指出,俄軍歷來未有明確的攻勢空優作戰經驗,其用兵思想多著重守勢防空或近接空中支援,且從未與精密防空系統對抗。即便俄軍飛官曾自敘利亞戰場獲致若干經驗,惟未涉入任何對抗敵防空網高強度行動。準此,俄空軍在烏俄戰爭初期任務,顯然定位為輔助地面部隊迅速奪占基輔,但最終未能掌握空優,亦未能摧毀陸基防空系統。因此,俄軍指揮官即被迫將重要資產自空優任務轉移他用,導致航太軍更難統合與擴大作戰效益。報告也指出,航太軍受地面部隊節制的作風影響,在嚴禁負面言論的戰時期間,也引發軍種內部的不滿聲浪。

 相較之下,以色列奉行攻勢空戰由來已久,鑒於戰略縱深短淺且毗鄰敵對國家,以軍準則強調迅速攫取空優重要性,以利先發制人、確保行動自由。以空軍歷來作戰也一貫實踐迅速奪取制空權、支援地面行動的流程,長年優先提升空軍在科技、作戰與準則實力,並將制壓和摧毀敵防空,視為準則、訓練、裝備與作戰用兵的首要之務。

 對照以國重視空優、俄國罔顧空優態度差異,不難想見兩者在過去數十年投資建軍與組織文化高下;以軍自2007年初起,即專注於訓練對抗伊朗的S-300防空系統,採購並部署昂貴的F-35戰機用於提升關鍵戰力。而俄國航太軍,則堅守執行僵化戰術情境,而非整合打擊效能,局限自身空優作戰可行性;至於用於偵測移動式陸基防空系統的標定莢艙與精準彈藥等重要空優裝備,俄國亦鮮少投資。

技術貧弱 俄軍屢不敵烏

 報告也訪談烏軍飛官,證實俄軍在戰機數量、性能與科技指標尤其雷達和空對空飛彈效能等面向上,優勢遠勝烏國空軍,惟實戰顯示,烏軍飛官素質與俄軍平分秋色,其展現攻擊性、飛行技術與衛國決心,屢屢重挫俄軍。此外,俄軍在應對陸基防空系統時表現拙劣,其情監偵機隊早在2008年喬治亞戰爭時,即難以偵獲敵雷達位置,迄今發展仍原地踏步。

 以最先進的Tu-214R型情監偵機為例,其赴烏國戰場執勤次數有限,可能因不符期待而取消生產;而俄軍仍僅依賴反輻射飛彈用於執行防空壓制,但在面對烏軍官兵靈活操作之際則束手無策;此外,俄軍最先進的Su-57第5代多功能戰機,至今仍鮮少出現在烏國戰場上空;凸顯俄軍雖占科技與數量優勢,但仍對烏軍防空系統極為忌憚。(待續)

(譯稿來源:美國智庫「戰略暨國際研究中心」研究報告)

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