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兩岸論壇】「中」整肅外事高層 黨內權鬥霧裡看花

發佈日期:2025/09/14 點閱:52
中共「中央對外聯絡部」部長劉建超遭當局拘捕調查,凸顯中共內部鬥爭不斷。(達志影像/美聯社)中共「中央對外聯絡部」部長劉建超遭當局拘捕調查,凸顯中共內部鬥爭不斷。(達志影像/美聯社)

◎鄒文豐

 英國「路透社」今年8月15日報導,中共「中央對外聯絡部」部長劉建超於7月23日起相繼訪問新加坡、南非、阿爾及利亞,至7月30日結束返回大陸後即遭拘留調查,住處也被搜索,連同接受北京當局偵訊的還有「中聯部」首位女性副部長孫海燕,相關原因並不明朗,據傳和美國「富國銀行」中國區高層毛晨月涉犯金融監管、走私晶片與稀土,遭限制出境的案件有關;不過,「中聯部」在報導當晚即刊發孫海燕同日於北京出席「印度獨立日招待會」的照片,顯示消息內容複雜難辨。

 但倘若劉建超遭調查的事件屬實,甚至最後因此落馬下臺,將會是自2023年前中共「外交部」部長秦剛遭免職以來,中共外事系統又一次的重大人事震盪。回顧彼時,秦剛甫於2022年12月30日以「國務委員」身分接替王毅,成為中共第12任外長,然僅到隔年7月25日,秦剛就突然遭免職並「失聯」,且原因至今仍眾說紛紜;儘管過去尚未有「中聯部」部長接任外長的前例,不過劉建超依然被視為繼任中共外長的熱門人選,其莫名消失的情況經由國際媒體廣泛報導,卻遲未見北京當局具體說明,凡此種種,都進一步加深外界對中共外事系統穩定性,以及政治運行透明度的質疑。

政黨、政府事務界線模糊

 在中共黨的組織體系裡,「中聯部」的主要職責是負責「政黨外交」事務,也就是與各國政黨、政治組織進行接觸交流,為中共中央有關對外戰略研判和統戰人脈建設提供資訊引介;而「外交部」則隸屬「國務院」系統,負責的是「政府外交」工作,如領事保護、條約談判、多邊合作等,與各國政府間的具體事務聯繫。「中聯部」業務與「外交部」工作均受中共「中央外事工作委員會」統籌指揮,日常協調則為「中央外事辦」的權責。

 過去在中共黨政機制運行下,「中聯部」和「外交部」的功能是並行而互補的,惟近年中共刻意拉攏與其立場、利益主張相近的各國政黨,使得「政黨外交」與「政府外交」邊界日益模糊,也讓「中聯部」在外事系統裡的重要性有所提升。

 事實上,劉建超是職業外交官出身,畢業於有中共「外交官搖籃」之稱的北京外國語學院,曾任「外交部」發言人、駐菲律賓大使、駐印尼大使、「外交部」部長助理等職,雖然現年已61歲,相較楊潔篪、王毅、秦剛等接任中共外長時的年齡都大,但仍被認為是可能接替王毅的人選之一。

 不過,劉建超並非一直都在外事系統工作,他在2015年出任中共「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國際合作局局長,同時兼任「中央反腐敗協調小組國際追逃追贓工作辦公室」負責人,以及「國家預防腐敗局」副局長等職,2017年調任浙江省委常委、紀委書記,2018年才回任「中央外事辦」副主任,2022年任「中聯部」部長,並且在「二十大」晉升為「中央委員」,也正是因為其特殊的從政經歷,使得劉案更具敏感與神秘色彩。

高官落馬頻仍 原因成謎

 在當前美「中」博弈與地緣戰略競爭背景下,劉案凸顯的政治信號,在於繼共軍高階將領屢遭整肅後,以「忠誠與紀律」檢核官員的行動,如今也延燒到外事高層,而此事對中共外事系統的影響衝擊在於,首先,秦剛「消失」後,王毅「回鍋」擔任外長原本已被視為過渡安排,如今何人能繼任中共外長更撲朔迷離,假使已71歲的王毅再續任2年以上,就會超越陳毅擔任近13年外長的紀錄,成為中共任期最長也是年紀最大的外長。

 其次,是中共「政黨外交」恐因此受挫,近年「中聯部」工作主軸,在於致力經營和全球南方與歐洲國家政黨間的對話網絡,甚已成為中共對西方國家進行外交抗衡的重要途徑,如今主要推手若因案失勢,不僅原有的推進節奏將遭打亂,也會引發各國政黨看待中共的態度。

 再次,即使短時間內外界仍很難得知劉案究竟是與政治忠誠或官箴紀律有關,但高層官員突然「失聯」,對中共內部將會造成什麼影響其實很難預料,畢竟從領導人習近平執政以來,已有多位「中央委員」以上層級官員在瞬間落馬,紀檢部門更已查處超過620萬名各級官員,但可以確定的是,專業能力絕非中共官員得以生存的要件,劉案也絕不會是中共高官忽然「消失」的最後一案。

外交圈震盪 承諾難保證

 截至8月下旬,「中聯部」網站上仍保有劉建超的部長資訊和出訪新聞,顯示案件仍在調查當中,然中共紀檢部門如無充足證據及高層授意,當不至於對高層官員做出如此處置,這也是一直以來少有中共官員能經歷拘留調查卻全身而退的原因。

 劉案所反映的,一方面是中共外事系統面臨的內部結構性困境,在於官員接班梯隊的培養與政治審查之間存在高度張力,王毅久任外長,既顯示北京當局對個人的高度依賴,且非單一個案,也暴露其中難有他人能獲得習近平信任的風險;自錢其琛後,歷任中共外長通常必須具備曾任副外長、副部長級駐外大使與駐國際組織代表等經歷,儘管目前如副部長馬朝旭、孫衛東,以及駐美大使謝鋒等,都具備相當資歷與相應條件,但中共外事系統經歷劉案又一次受到打擊,下一位中共外長何時能出現,恐怕仍有變數。

 另一方面,無論是由中共黨內權鬥或官員貪腐的角度觀察,劉案再度呈現出中共內部「政治精英競逐下高層震盪」的圖像,尤其北京當局習慣以不透明方式處置問題官員,很容易留下讓外界臆測的空間;更重要的是,這樣的過程正不斷向全世界證明,中共刻意營造開明、穩定的國際形象,其實只是假象,而作為代表的外事高層,很可能在完成訪問後就消失不見,其外交承諾的可信度也可想而知。

 就在劉建超仍受到拘留調查,下落不明的時候,中共各項外交活動仍如常進行,王毅也繼續以其外長身分,先是在8月中旬於雲南主持「瀾滄江—湄公河合作第10次外長會」,分別會見泰國、柬埔寨、緬甸、寮國、越南等外長,隨後又赴印度、阿富汗、巴基斯坦訪問,彷彿中共外事系統內部不曾發生過任何「大事」。中共「外交部」發言人乃至於王毅,當然不會對劉建超一案有任何說明或評論,只不過看在其他國家官員眼裡,應該都會為王毅捏把冷汗,並替中共高層感到憂慮,因為在中共外交官光鮮亮麗的外表背後,是無法預知的政治風險,其中更深層的問題和恐懼,恐怕只有身處其中的中共官員才能體會。(作者為大陸情勢觀察者)

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