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匡中
俄羅斯自9月以來,對北約發起一連串空中襲擾行動,儘管克里姆林宮矢口否認,惟各界普遍認為,在烏俄戰爭持續膠著之際,俄國同步加大對北約東翼的混合攻擊強度,旨在試探聯盟防衛決心與戰略威脅,同時擴大施壓力道,以圖謀在烏俄戰事中得利,凸顯北約與歐陸國家安全正面臨新挑戰。
烏俄戰爭持續逾3年半,美國總統川普積極介入調停未果,隨時序入秋冬,雙方交火加劇。據美國「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CSIS)最新研究報告指出,自2022年烏俄戰爭以來,雙方軍隊傷亡人數累計近140萬人,其中俄軍約100萬、烏軍約40萬人;俄羅斯在是役的死亡人數,是二戰結束至全面入侵烏克蘭前,蘇聯與俄羅斯所有戰爭約5倍之多。
襲擾多國領空 威脅蔓延
但俄羅斯不僅未見收斂,侵略威脅反倒進一步向西蔓延,襲擾歐陸多國。先是9月9日無人機闖入波蘭領空、13日入侵羅馬尼亞領空後,3架Mig-31戰鬥機19日更未經許可進入愛沙尼亞領空,並停留12分鐘。丹麥哥本哈根機場22日因遭多架無人機闖入領空而短暫關閉;隨後接連數日,其多座軍民用機場也發生無人機侵擾事件;26日深夜至27日凌晨,更多處軍事設施上空再度發現無人機侵擾,當局直指其是一種混合攻擊行動。
德國方面,其空軍於9月21日發現1架俄羅斯IL-20M電偵機進入波羅的海中立空域,應北約委託出動2架戰機攔截及追蹤,隨後將任務移交瑞典軍方,並經瑞典空軍認證確有其事;26日,德國再發現多架無人機罕見侵入其與丹麥交界的北部區域。立陶宛方面,10月23日受2架俄羅斯軍機短暫侵犯立陶宛領空,北約戰機緊急升空回應;立國外交部隨即召見俄使館人員要求解釋,並表達抗議外,總統瑙塞達亦透過「X」發文譴責俄方此舉「公然違反國際法,且侵犯立陶宛領土完整」。
前述事件,各方皆認應是俄國所為,但俄羅斯國防部則是一如既往,對各方指控堅決否認,自稱其「戰機和無人機飛行嚴格遵守國際空域規則,沒有侵犯他國」,情況陷入各說各話,歐洲多國陷入惶惶不安中。
限制影子艦隊 落實制裁
而據烏克蘭《基輔獨立報》報導,俄軍自9月27日晚間至28日上午,動用超過500架無人機及48枚飛彈攻擊基輔等多地,造成至少4人喪生。烏克蘭總統澤倫斯基除嚴詞譴責暴行,並直指俄國可能會動用數量龐大的「影子艦隊」,將油輪改造作為無人機發射平臺,用於攻擊歐洲國家,呼籲波羅的海3國應限制「影子船隊」進入波海及周邊海域,加強應對俄國日益活躍的無人機威脅。
再據情資顯示,俄國迄至今年初為止,共擁有約940艘老舊且所有權結構不明的油輪,負責繞道向中共及印度運送石油,藉此規避制裁,不排除俄國將二者結合,運用灰色地帶手段挑戰北約防空系統、試探北約集體防衛承諾。
事實上,俄羅斯與北約間的衝突早有先例。2022年烏俄戰爭爆發後,俄羅斯即頻繁出沒黑海國際空域,並對北約偵察機和巡邏機進行強硬攔截;同年9月,英國偵察機被2架SU-27戰機強勢「伴飛」,其中1架SU-27還發射飛彈,行徑危險又猖狂。
翌年3月,1架俄羅斯SU-27戰機多次向在黑海巡航的美國MQ-9「死神」無人機傾倒燃油,導致其最終緊急迫降,是為烏俄戰爭爆發後,美國與俄羅斯空軍首次發生直接衝突。5月,1架俄羅斯SU-35戰機在羅馬尼亞附近國際空域,對波蘭1架L-410戰機進行「具攻擊性的危險機動」,歐盟和羅馬尼亞對俄羅斯的行為表示譴責,並暫停該類巡邏飛行。
但俄國襲擾事件並未結束。2023年9月至今年3月,羅馬尼亞境內至少記錄到12起俄羅斯無人機墜落事件;再來就是近期頻仍發生的無人機與戰機入侵他國空域事件。
堅定集體防禦 謹慎應變
整體而言,上述事件表明俄羅斯的一貫做法,即利用危險的空中動作、無線電靜默、有爭議的「禁飛區」,對北約偵察機和巡邏飛機施壓,同時拒不承認襲擊意圖,目的除測試北約相關反應外,更在製造心理壓力。北約一直是烏克蘭的戰爭靠山,尤其是在烏俄戰爭已超過3年半,美歐談判立場又不一致的現實下,俄國近期的危險操作,屬典型的混合戰手法,其行動遊走於《北大西洋公約》第4、5條中間地帶,致北約無法啟動集體防禦最終防線,明顯帶有施壓談判意涵。
對此,北約採取軍事戒備、政治克制的審慎策略因應。 除啟動「東翼哨兵」行動,在東翼部署戰機巡邏、雷達監視與防空增援,戰略層面則表現得謹慎自制,遵循國際法有關武攻擊規定,未曾擊落任何入侵領空的俄國戰機,而是加速發展無人機技術,並積極修法研討擊落無人機之對策。
面對俄羅斯刻意製造混合攻擊行動,企圖逼迫北約在烏克蘭支持等議題上讓步,北約須在避免引發戰爭的前提下予有效嚇阻,惟最大的危險是在高強度空中對峙下,誰都難保不會有任一方因誤判而導致危機升級。如何確保歐洲的集體安全保障,也因此愈形複雜而艱巨。
(作者為國際情勢觀察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