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國際瞭望】巴沙簽防禦協定 中東權力版圖重整

發佈日期:2025/11/19 點閱:21
 巴基斯坦總理夏立夫(左)與沙烏地阿拉伯王國王儲沙爾曼,9月17日簽署《戰略共同防禦協議》,深化兩國防務關係。(達志影像/美聯社資料照片) 巴基斯坦總理夏立夫(左)與沙烏地阿拉伯王國王儲沙爾曼,9月17日簽署《戰略共同防禦協議》,深化兩國防務關係。(達志影像/美聯社資料照片)

◎鄒文豐

 9月9日,以色列對卡達首府杜哈發動空襲,稱此係對哈瑪斯領導層進行的「精準打擊」,而卡達旋即譴責以國的攻擊行為,公然違反國際法。該事件震撼中東地緣政治,「阿拉伯聯盟」與「伊斯蘭合作組織」隨後在9月14、15日於杜哈召開緊急峰會,除強烈譴責以方行動嚴重威脅地區和平與正常化前景,並指區域國家須採具體行動加以遏制;埃及作為阿拉伯世界軍事強國,乃積極號召以開羅為總部,建立「阿拉伯版北約組織」(Arab NATO)的跨國軍事聯盟,唯一的穆斯林核武國巴基斯坦另建議成立聯合特遣部隊,以協調方式監控、嚇阻與反制以軍行動。

區域結盟 保障自身安全

 儘管相關討論尚未有實際結果,但沙烏地阿拉伯王國與巴基斯坦9月17日即簽署《戰略共同防禦協議》(SMDA),條文內容雖未對外公開,惟雙方均明確表示,協議最重要的內容,是約定「任何對其中一方的侵略,都將被視為對雙方的侵略,應對方式涵蓋所有軍事手段,包括情報分享、常規武力,以及巴基斯坦的核武」,亦即向全世界宣告,沙國已在巴基斯坦「核保護傘」下。此地緣戰略發展,反映中東國家高度質疑美國在以國空襲卡達後,僅保守回應的立場,基於區域各國對安全利益的追求,後續地區安全合作的多元化發展,必然對中東局勢產生重大影響。

 以國襲擊卡達之所以震驚國際社會,在於卡達堪稱美國在中東最重要的政治、軍事合作夥伴,一方面長期協助西方和中東國家,扮演各衝突事件調停者角色,深獲各方信任,如哈瑪斯自2012年起就在杜哈設立聯絡辦公室,部分領導人更長居當地;另一方面,卡達也具備美國「非北約主要盟邦」地位,境內「烏代德空軍基地」是美軍最大的海外基地,「中央司令部」與「聯合航太作戰中心」亦皆設於卡達。然而,以軍依然不顧後果攻擊卡達本土目標,如同攻擊黎巴嫩、敘利亞,且美軍未即時示警以軍行動,致使卡達、乃至於區域各國懷疑以方是否獲得美方默許,也使阿拉伯國家對自身安全需求陡然升高。

 即便以色列曾多次公開強調「無論哈瑪斯領導層藏身世界何處,都會不惜代價追緝」,但哈瑪斯能在杜哈設立政治據點,乃源於美國希冀藉此安排,得以與哈瑪斯在必要時進行接觸對話。而此事件對中東情勢的衝擊有三,第一,造成卡達與相關各方對以哈戰事調停的挫敗;第二,2020年時,以國曾嘗試透過旨在與阿拉伯國家關係正常化的《亞伯拉罕協議》,打破外交孤立,並和阿拉伯聯合大公國、巴林等波灣國家建立邦交,但以國空襲卡達,已使阿拉伯國家斷絕與以國「和解」的可能性;第三,以國為追求自身安全目標,無視國際法及地緣政治平衡的做法,已讓阿拉伯國家認為西方的安全承諾不再可靠,且因心生警惕,普遍加劇對區域衝突外溢風險的憂慮,開始尋求可由自身主導的「防禦體系」替代方案。

多重保障 擴大合作效益

 在此脈絡下,沙國和巴基斯坦的共同防禦協議得以迅速誕生,當然,2國長久以來的軍事合作,也為協議簽定奠定穩固基礎,包括雙方自1951年起即訂有友好條約,保持密切軍事合作,巴基斯坦1979年冷戰期間曾應邀協防沙國,1990年波灣戰爭期間也曾派軍保護「聖地」麥加與麥地那。

 對沙國而言,共同防禦協議提供除美國外的安全援助選項,巴方的「核嚇阻」被視為是沙國安全的「終極保險」,巴沙雙方的協議也對阿拉伯世界產生示範效應,這將讓沙國在中東的領導地位更為增強,有利於主導日後阿拉伯國家有意建立的集體安全架構。對巴基斯坦而言,所能獲得的戰略利益更為明顯,既已得到沙國在經濟上承諾擴大對能源、基礎建設的投資支持,在外交上,也能借助沙國聲望,突破印度對其在國際社會的圍堵,提升其在南亞與中東地區的地位。

印以關切 誘發中共介入

 不過,協議也引發印度與以國的強烈關切。因為沙國同時也是印度在能源開發及基礎設施建設的重要合作夥伴,更是2023年「G20新德里峰會」所規劃「印度—中東—歐洲經濟走廊」(IMEC)的樞紐國,對印度連結中東、歐洲深具戰略意義,印方公開表示,將密切關注該協議對區域穩定的影響,弦外之音則是對沙印關係的憂慮。至於以色列關切重點,在協議會否成為未來阿拉伯軍事力量整合的軸心,並將以國視為目標,因而大幅增加中東地區的軍事對峙風險。

 綜合評估,巴沙共同防禦協議不只是強化其雙方的合作聯繫,更可能成為重塑中東,甚至南亞地緣政治與安全秩序的起點,作為中東局勢標誌性的重大轉折;未來區域情勢動向的觀察重點在於,阿拉伯國家的安全合作可能呈現加速整合趨勢,以「共同協商、自主防禦」為原則,減少對西方依賴,若巴、沙國與埃及形成防務合作的支柱,將帶動區域國家組建不同層次的多中心安全架構。

 其次,過去實際上仍是由美國主導的中東秩序,將可能出現權力架構重組情形,尤其中共既是巴基斯坦主要軍事技術與武器供應國,同時也和沙國存在軍事合作關係,協議的簽署或將間接擴大中共在中東與南亞的影響力,北京當局會否利用推進共同演訓等途徑,圖謀形成所謂「『中』沙巴」安全合作機制,以及俄羅斯、土耳其會否成為中東國家的替代安全夥伴,須持續關注後續發展。

安全添變 秩序多軸並行

 再次,沙國獲得「核保護傘」後,伊朗可能藉加速核武研製作為對抗手段,中東也可能出現新一輪軍備競賽,復以在以國不斷擴大對加薩地區攻勢,早已惡化和阿拉伯國家關係的情況下,恐將對未來中東地區穩定投下更多負面變數。

 其實,巴基斯坦與沙國共同防禦協議的運作,仍會以外交策略、相互援助等方式為主,而不會是直接軍事增援應對衝突危機,這並非指協議空洞無效,而是因巴沙國內政治因素,勢將攸關協議執行的程度,如沙國不會介入喀什米爾主權爭議,巴國也不至於自陷中東的陣營對抗。但可以確定的是,此協議已預示中東將進入多軸並行的區域秩序時代,阿拉伯國家如何合作?美國如何穩住權力投射?中共與俄羅斯又將如何見縫插針?都將影響中東走向衝突或安定。

(作者為國際情勢觀察者)

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