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精神衛生法》修正案民國111年由立法院三讀通過後,經總統公告並於113年12月14日正式施行。此次修法重點,主要是強化心理健康促進的面向。條文中明定,國防部應負責規劃、推動和監督國軍人員的心理健康促進及精神疾病防治工作,並依據國軍人員的心理健康需求,為國軍人員提供心理健康促進、諮詢、心理輔導、危機處理、醫療轉介、資源連結、自殺防治、物質濫用防治等多項服務。
國防部對於推動「國軍心理健康照護方案」,始終不遺餘力,主要是希望官兵都能找到適當的心情出口。心輔單位也提供多元關懷管道,強化相關輔導作為與轉介,期能照顧每位官兵的心理健康,提升國軍戰力。
國防部分析近年國內官兵自殺原因,多為財務困難、感情困擾、家庭因素、個人價值觀衝突與工作壓力交織等。而不論是民間或軍中,自殺都是重要的公共衛生問題,如何防治官兵因為心理或情緒問題走向不歸路,也是國軍心理衛生工作的重中之重。
研究指出,軍人自殺的原因,可分為兩個層面來探討:包括前置誘發因素(或是脆弱性)及環境事件(或是壓力源)。在脆弱因子方面,通常有:一、精神疾患:如情緒障礙、焦慮疾患和物質濫用;二、曾有自殺行為者:曾有過自殺企圖的現役軍人和退伍軍人,在加入軍隊後自殺的可能性,是其他人的6倍以上;三、心理因素:由士兵和退伍軍人,對自己及在服役時行為的負面看法所造成;四、人口學因素:如男性、剛入伍或初任官、軍銜降級以及離婚或分居史,都與發生自殺風險有關;五、有壓力的生活經驗:特別是在服役期間及在軍職和平民生活間過渡時,而家庭成員或伴侶間的衝突、喪親之痛及涉及法律或紀律問題等,也容易提高軍人自殺的風險;六、情境因素:如已經準備好使用致命手段來自殺時的相關因素。
今年6月,衛生福利部公告國人113年國人死因統計結果,蓄意自我傷害(自殺)死亡4062人,較112年增加164人,增幅達4.2%,代表每十萬人口有17.4人因自殺死亡,時隔14年後重回國人十大死因。除了0至14歲、65歲以上自殺死亡人數則較112年下降,其餘年齡層均呈現上升趨勢。其中,25到44歲、15到24歲、45到64歲青壯年自殺死亡人數全面上升,每十萬人口死亡率分別增加10.8%、8.5%、3.4%,殊值注意。
為強化自殺防治,國防部持續推動「國軍心理健康照護方案」,期能透過多元專業輔導管道,協助官兵解決實際面臨的心理困擾。從113年7月起,國軍已調整「簡式健康量表」施測頻率,改為每季配合戰演訓時機施作,以減輕基層幹部與心輔官負擔,早期發掘高風險個案,提升官兵關懷互動成效。
國軍心理輔導體系,依照有效輔導分工原則,包括「初級發掘預防」、「二級專業輔導」、「三級醫療處遇」等防處架構,明確律定單位權責及工作流程,以促進官兵心理健康及防範自我傷害肇生。同時,亦積極推動鏈結民間及國軍精神醫療體系等相關輔導資源,形成綿密心理健康支援網絡。
以今年推動的「國軍心理健康照護方案」為例,國防部透過鏈結民間輔導資源,提供多元、自主求助管道,與全國各地328家簽約合作的心理輔導機構,攜手照顧國軍人員的心理健康。除了安排每人1年6次心理諮商服務,也結合衛生福利部的心理健康支持方案,提供官兵多元輔導管道,強化國軍心輔能量。統計今年迄今,初級發掘預防7749名具心理困擾官兵,成效甚大。
分析國軍心理求助主因,有身心健康、環境適應、行為偏差、家庭因素、經濟因素、感情因素等,並以「新訓單位」階級較顯著。為精進國軍輔導工作,國防部明年將委請第三方專業單位協助評估方案執行效益,據以精進「心理健康照護方案」。
因應疫後世代龐大的心理健康需求,以及年輕族群經歷疫情封控衝擊,所造成的心理健康衝擊,國防部置重點在注意防治自殺的相關保護因子,包括心理因素、社會支持、心理諮詢或精神醫療等。其中,心理因素指的是堅忍不拔的心態、性格強度、堅韌、積極的世界觀和自尊、自律等特質,皆是預防自殺的保護因素。而社會支持則是指感受到的單位凝聚力(如支持性領導、牢固的同伴關係),將有助於防止自殺意念,避免當事人出現其他精神症狀。
綜言之,全體官兵應秉持「人人都是自殺防治守門人」的精神,一旦發現周遭出現心理調適困難同袍,務請發揮親愛精誠信念,相互鼓勵扶持,協助同袍走出黑暗,迎向陽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