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索羅門群島主辦的第54屆「太平洋島國論壇」(PIF)於本月8日拉開序幕,論壇18個會員國領袖發表聯合聲明,宣布區域團結及追求和平與氣候行動的願景。遺憾的是,受到中共施壓,包括美國與我國在內的21個觀察員、對話夥伴,無法順利參與領袖峰會。即使論壇呼籲希冀建立「和平之洋」,並敦促尊重其主權與共同命運,但在中共影響力的陰影下,論壇的前景似乎布滿荊棘與迷霧。
我國從1993年開始即以「發展夥伴」身分參與論壇各項機制,並參加於峰會場邊舉行的「臺灣/中華民國與論壇國家對話會議」。然而,去年即有跡象顯示,今年我國與會機率不高,因為中共「馬前卒」索羅門群島一直對其他國家施壓,想要撤銷我國的發展夥伴身分。由於論壇18個成員中,僅有3個是我國的邦交國,與美國簽訂防禦協議的有3個國家,但卻有13個與中共建立邦交關係。在中共的授意及操弄下,北京當局與美國均未參與論壇。
眾所皆知,各種國際組織成立之目的,即是為集結團體之力解決共同問題。因此,若有更多夥伴參與,就意謂可獲得更多資源挹注,而自閉門戶謝絕外來的協助,無異飲鴆止渴。也難怪吐瓦魯總理戴斐立在會前獲悉所有外部夥伴無法出席論壇後,除難掩失望之意、揚言退出峰會以示抗議,並痛批索羅門群島的舉措已讓論壇分心,對處理區域內嚴重債務、營養不良與貧困等急迫議題無益。這也印證,雖然中共並非論壇正式成員,卻如同「房間裡的大象」一般,千方百計阻撓「太平洋島國論壇」領導人會議。
今年論壇東道主索羅門群島總理馬內列表示,「和平之洋」宣言是成員國們對海洋、領空與土地的莊嚴誓言,希望不再捲入大國競爭的漩渦。諷刺的是,索羅門群島在中共的授意下排除外部夥伴參與,其實就是要刻意封鎖我國的國際活動空間,而此舉不就是自甘跳進大國博弈的漩渦與牢籠?中共與索羅門群島已於2022年達成安全合作協議,此番假意冠冕堂皇展現無私風範,並無法遮掩其與中共早已達成難以示之於眾的檯面下交易。
中共乃唯利是圖者,從過往許多國際事件中即可窺見端倪。中共領導人習近平上臺後,打著「一帶一路」倡議旗號,透過各種投資合作與債務陷阱,大肆擴張政治、經濟與軍事影響力版圖,一旦無法履行協議或歸還貸款,便圖窮匕見,明目張膽索償。例如:斯里蘭卡南部深水港漢班托塔因債務被迫2度「租借」給中共99年,合計198年;巴基斯坦瓜達爾港租給中共經營開發43年,約9成營收歸中共所有。在南太平洋的相關作為,也如出一轍。
中共於2013年推動「絲綢之路經濟帶」、「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倡議,初始規劃路線並未涵蓋南太平洋地區,而是在2017年發布「一帶一路建設海上合作設想」之後,才正式將倡議延伸至南太平洋地區,用以強化跟域內國家在海事、海運、港口、執法、訊息交換等方面的合作。其真正意圖,是要透過外交、經濟、軍事、文化與資訊滲透等手段,弱化美國、澳洲、紐西蘭、日本與我國在此地的傳統影響力,實踐嵌入中共影響力的「楔式戰略」。
太平洋島國迫切需要的,並非在大國博弈中選邊站,而是解決自身生存與發展的核心問題。中共的小惠讓利無法徹底根除氣候變遷、海平面上升所帶來的重大影響,何況此地還面臨無力處理毒品交易、人口販運、走私等跨國犯罪問題,更需與境外國家合作。若中共順風順水於此完成海外後勤支援網絡、提升投射能力,並擴大「反介入/區域拒止」範圍,未來此處勢將成為美「中」戰略競逐要衝,如何妄言和平?隨著中共第3艘航艦「福建艦」通過臺海,赴南海開展跨區訓練預備成軍,前述野心極有可能付諸實現。
雖說論壇的「和平之洋」宣言,試圖在地緣戰略競爭與軍事擴張中為太平洋尋求庇護,但某些個別國家的偏差言行,已將和平推向遠方。此地嚴重依賴外部援助與氣候資金,排除外部夥伴參與無疑自斷後路,錯失與國際社會交流的契機。接受中共資助愈多,便意謂受到的操控幅度愈大,分散風險並廣邀對話與發展夥伴,才是明智之舉。
綜言之,今年我國參與論壇雖然受挫,仍將不計前嫌,以應有的氣度和能量,持續透過各種不同管道,在環境發展、永續環保、生態及氣候變遷等議題上,為太平洋地區尋找最有利的貢獻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