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昇炫(譯)
面對近年國際局勢愈發複雜,且北韓屢屢發動騷擾及混合戰威脅,南韓智庫「國家安保戰略研究院」(INSS)發表研究論文,主張國防戰略應調整過往聚焦全面戰爭型態構想,引入「平時戰」概念、重新評估相關低強度手段威脅,加速確立國家層級應對策略。(編按)
南韓自2016年首次提出「三軸作戰體系」(飛彈防禦、擊殺鏈和南韓大規模報復反擊)後,便長期沿用這項主要政策作為戰略指導。然而,INSS論文指出,南韓當前國防戰略面臨本質上局限性,其未來作戰構想,仍將未來遭遇的安全威脅型態定位為單一種「全面戰爭」,且過度依賴「科技決定論」,認為軍事科技發展將主導戰爭形勢,因此其對未來作戰探討,多止步於科技對戰爭形勢變化的影響。
儘管針對戰爭進行預測與備戰,是國家安全重中之重,但除考慮「拿什麼武器作戰」,在國家戰略層次上,更應優先考量「與誰」、「為何而戰」等政治層面的「未來戰爭」(war of future)。此外,隨著南韓開始遭遇假新聞、心理戰、情報戰、政治戰、網路戰、認知作戰、混合戰襲擾,對未來作戰的探討也不宜單獨偏重全面戰爭,有必要正視「平時戰」重要性。
「平時戰」範疇廣 不易察覺
「平時戰」與「灰色地帶衝突」(gray zone conflict)概念雖相近,但在策略與定義上仍有一定差異;首先,「平時戰」主要以網路戰、認知作戰、混合戰等非物理性手段為之,其範疇更為廣泛,且可能出現主體無法察覺到攻擊行為的情況;相較之下,灰色地帶衝突則通常是介於戰爭門檻(threshold of war)與和平時期界限之間的模糊空間,且多仍能辨識出攻擊者來源。因此,「平時戰」可說涵蓋除戰時狀態以外的所有範圍,而灰色地帶衝突則僅屬於其中一部分。
其次,2種策略的時間脈絡、短期威脅與後續應對策略,也有顯著差異;「平時戰」主要發生於網路空間、認知領域、目標國家的政治領域等不可見空間中,又因其時間特性相對緩慢、缺乏直接物理性衝突,且經常會在未被察覺狀態下發生,因此幾乎不會升級為全面戰爭;同時,又因其未達戰爭門檻狀態,即便查明幕後主使,也很難採取物理性報復。
相較之下,灰色地帶衝突手段雖在第一時間未直接達到戰爭門檻,但往往包含某種程度的軍事手段,且改變現狀意圖與運用軍事脅迫姿態也極為明顯,一旦此類行為被辨識,也可能會接觸到「競爭/衝突」門檻,隨時可能會升級為全面戰爭。如2023 年 10 月以哈戰爭即是代表:哈瑪斯原欲嘗試發動灰色地帶的邊境衝突,但因無差別恐怖攻擊行徑,已明顯跨越戰爭門檻,因此以色列也隨即宣布發動全面戰爭作為回應。
戰爭型態轉變 階段難分
過往南韓多數軍事研究普遍預期,隨著科技進步,未來戰爭將朝「尖端化、精準化,C4ISR高度化」等方向發展,由於戰爭更加致命,可望在短期內快速決定結果。然而,2022年爆發的烏俄戰爭、2023年以哈戰爭卻與預期相反,儘管無人載具等「遊戲規則改變者」已獲廣泛運用,但戰爭會迅速終結的原先預期卻未發生,而是如同第一次世界大戰般回歸「壕溝戰」的景象,呈現長期化、持久化趨勢。
技術決定論認為,軍事科技變遷主宰軍事戰略、組織與作戰形勢,乃至戰爭勝敗,且將技術創新視為核心變數,超過人類戰略意志和社會脈絡。然而,這種觀點因忽略戰爭的政治/社會本質而受到批判。戰爭並非僅由技術決定;士氣、民意支持、政治正當性、聯盟體系、資訊戰優勢、心理嚇阻等非技術因素,對戰果亦具決定性影響。
論文強調,資訊技術發展與非正規戰(非傳統戰爭)、心理戰、混合戰的擴散,已使南韓必須重新反思戰爭概念,不能再秉持以往認定戰爭屬於間斷性事件,在特定時間發生與結束的傳統觀點,看待現代和未來戰爭;而是應將戰爭視為從和平時期、戰時、再到戰後階段,各種手段複合運用的連續性過程。
基於以上觀點,戰爭與和平已不能清楚區分,而是不同戰爭形勢在戰時與和平時期並存。當「平時戰」衝突升高,就有可能經由灰色地帶衝突擴大為全面戰爭。過去南韓雖在和平時期偶有局部衝突,但若將網路戰、認知作戰、混合戰列入戰爭範疇,則今日南韓已進入長期「平時戰」狀態,面臨更大影響範圍與非物理損害,因此,未來反而更需要著重於「平時戰」的應對。
傳統局部挑釁 壓迫防線
自1953年韓戰結束以來,北韓當局便屢次以非軍事手段與有限軍事衝突持續進行「平時戰」,例如1976年板門店斧頭事件、1996年北韓武裝滲透事件、201年天安艦事件與延坪島砲戰等。上述種種事件,均可視為北韓在軍事對峙與停戰並存的地緣特殊情境下,以持續且有限軍事手段維持現狀、追求戰略利益的策略,論文也將這類持續性行為定義為「傳統局部挑釁」。
傳統局部挑釁是朝鮮半島「平時戰」中最基本且持續的狀態,其特徵在於運用有限軍力對南韓施加軍事壓迫與心理威脅。此類挑釁並非意圖引發全面戰爭,而是著眼於牽制南韓戰略抉擇,並達成北韓自身政治、軍事目標的手段。依照有限戰爭(limited war)理論,在迴避與對手發生全面戰爭情況下的軍事行動,即可被界定為局部挑釁,並作為維持國家均勢或強化談判籌碼的策略工具。
局部挑釁除造成物理損失,亦加深安全環境不穩定性與政治層面不確定性;如2015年木盒地雷挑釁事件,便對兩韓恢復信任構成重大障礙;2017年北韓多次射彈亦加劇緊張局勢,並引發國際社會制裁。由此可見,傳統局部挑釁是朝鮮半島「平時戰」主要型態之一。
南韓應作出迅速且堅定回應,同時避免升級為全面戰爭;此外,應結合情報戰與心理戰,先發制人掌握北韓意圖並有效處置。南韓亦可循多邊安全架構,與國際社會緊密合作、對北韓進行外交壓迫與制裁,以達嚇阻效果。(待續)
(譯稿來源:南韓「國家安保戰略研究院」研究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