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心靈補給站】只緣身在此山中

發佈日期:2025/11/26 點閱:7

◎林念慈

 蘇軾〈題西林壁〉:「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後人用來比喻「以偏概全」。烏臺詩案後,蘇軾被貶黃州,後遷汝洲團練副使,因取道廬山,寫下許多相關詩作,當時詩人或許正自我勉勵,若宏觀以對,貶謫也未必是禍。

 那為什麼會看不清「廬山真面目」呢?只因人在山中,侷限於角度。山色如此,人間事亦復如是,不同年歲,人生經歷不同,看到的風景也不同。蔣捷〈虞美人.聽雨〉,描述少年在歌樓上聽雨,多情繾綣;壯年客居他鄉,雨聲引發鄉愁和孤寂;到了老年時期,人在僧廬,兩鬢已斑白。同一場雨,聽出了截然不同的況味,倒是愈聽愈寂寥了。

 既知如此,一開始就別聽雨了,但人生哪有「早知道」?正如蘇東坡的〈觀潮〉:「廬山煙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及至到來無一事,廬山煙雨浙江潮。」廬山煙雨和浙江浪潮都是知名勝景,不能親眼目睹,總覺有憾,然而真的看見了,又覺得不過如是。人生總要親身經歷,方能有所領悟。

 猶記年少時,我嚮往臺北101的跨年焰火,可惜從未如願,那場焰火在想像裡愈發璀璨;三十歲那年,我在四四南村裡等待了六小時,但真正面對漫天花火時,卻不覺絢爛,只覺天地驀然暗下,連一點聲音也沒有。原來真正光亮的,是自己對情感與理想的追尋,真是一場極其孤獨的盛宴;結束後大樓熄燈,人潮散去,我凝視著夜空中的冷煙,喃喃地說:「啊,原來如此。」而四十歲之我,已不願在寒流中守候短暫的光,只想回到小窩看跨年倒數,想來那也非最終的答案,我不過是站在目前的山峰上,才作如是觀。

 同樣的人與事件,因時空變遷就會產生不同的觀點,何況是不同的身分與境遇?影視作品常以「意外互換靈魂」,讓主角體驗另一個人生。例如經典電影《辣媽辣妹》,描述身為心理師的母親和青少年女兒本不對盤,在莫名換身後才看見對方的難處,進而體諒、協助,打開了母女的心結。

 母親和我情感深厚,但也有看法相左之時,現實中並不能換身,好在可以將心比心。起初我不明白她為何總是隱忍,年紀漸長後,我才慢慢讀懂,因為她是一個妻子和母親,即使是身在同屋簷下的至親,我也不該隨意批判,或自認「為你好」地代她發聲:母親自有其考量,而女兒該做的就是陪伴,站在她的立場多想一層,為生活增添溫柔與圓滿。

 其實,煙霧繚繞的何只是廬山呢?我們的生命旅程,原本就像攀爬高山,只要專心於腳下的步伐就好;倘若「迷路」,不妨跳脫現況,給自己一點時間,或聽聽他人的建議,擴展視野,走出層層迷霧,迎向遼闊的世界。

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