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兩岸論壇】「中」扭曲抗戰史實 閱兵盡顯黷武本性

發佈日期:2025/09/28 點閱:54
 中共於9月3日在北京天安門廣場舉辦「九三閱兵」,企圖以戰略敘事謬論掩蓋中華民國抗日的歷史事實、鞏固中共威權統治,並向國際社會發出戰略訊號。圖為中共「九三閱兵」。(達志影像/美聯社資料照片) 中共於9月3日在北京天安門廣場舉辦「九三閱兵」,企圖以戰略敘事謬論掩蓋中華民國抗日的歷史事實、鞏固中共威權統治,並向國際社會發出戰略訊號。圖為中共「九三閱兵」。(達志影像/美聯社資料照片)

◎林疋愔

 中共於9月3日,高調舉行「紀念中共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週年大會」,一如既往在北京天安門廣場舉行大型閱兵,舉辦相關紀念儀式、文藝展演和學術活動,重塑「共軍才是抗戰主體」的歷史敘事。自領導人習近平接班後,為強化共產黨的統治合法性,打破過往「逢9才辦,10年1次」舉行的閱兵慣例。陸續主持了慶祝香港回歸20週年、建軍90週年閱兵、南海海上閱兵、青島海上閱兵與「建政」70週年閱兵等活動,成為閱兵次數僅次於毛澤東的領導人,規模大於任何一任領導人。檢視習時期的閱兵儀式論述,強調「中華人民共和國是中國唯一的合法性政權」,展現「中國夢,強軍夢」的大國形象,反映出透過展示軍武實力傳達政治訊號,以達對內維穩以及對外爭取國際論述權的戰略外溢企圖。

 誇大戰功 反易凸顯謬誤

 已有不少文獻指出,中共經常利用重要的慶典儀式,將歷史記憶與國家認同融合,從中獲取民眾的支持。為符合政治需要,歷史的真相可以被重新詮釋,甚至改寫,而講真話、注重史實的學者就被冠上「歷史虛無主義」的罵名。然而,中共扭曲歷史、誇大戰功的宣傳模式,其實很容易被點出其中謬誤。

 首先,在中共黨史的論述中,是毛澤東和共產黨帶領「中國」反抗法西斯政權的侵略,是毛澤東帶領「中國人民站起來」。但一個根本事實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於 1949 年 10 月 1 日,距離抗戰勝利已經4年。也就是說,抗戰勝利與中共政權本身毫無直接關聯,當時領導全國正面戰場、承擔主要會戰的,是中華民國政府與國民革命軍。為了將不屬於自身的歷史榮光挪為己用,中共便將抗戰8年的說法改為14年,往前追溯至1931「九一八事變」發生時領導人民反抗。辯稱國民政府是因為1936年底「西安事變」之後,才逐漸接受中共成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主張,「決心採取中國共產黨和愛國人民的建議,實現團結抗日」。

 此種自欺欺人的悖論,被不少歷史著作的證據推翻。根據中共早期高層郭華倫在《中共史論》的記述,1937年8月,毛澤東在陝西洛川會議上主張中日戰爭是共產黨發展的絕佳時機,於是提出「一分抗日、兩分應付國民政府、七分發展自身實力」。從中可知,抗日並不是共軍的主軸,更重要的是如何在其中壯大自己,並消耗國軍的力量。

 第2個誇大悖論是擔任游擊側翼卻自稱主力。在抗戰歷史上,中共的八路軍與新四軍確實在局部地區進行游擊戰,對侵華日軍的掣肘騷擾有其功勞,但就規模、戰果與戰略地位,遠不能與國軍的正面會戰相提並論。淞滬會戰、台兒莊大捷、武漢會戰、長沙會戰、滇緬作戰等歷史性戰役,都是由國軍承擔主力,付出的傷亡與犧牲遠超共軍。為了將共軍置於「中流砥柱」的抗戰定位,中共一方面在相關活動安排刻意不提22場會戰,透過閱兵展示現代化軍事強國形象來模糊焦點;另一方面,中共藉由大量的媒體報導和抗戰研究的文獻發表,強調共產黨在「敵後戰場」牽制日軍的貢獻,平型關和百團戰役的游擊戰,成為其對外誇口主導對日抗戰的代表作,重要性甚至超過在正面戰場打擊日軍的國民革命軍。可以說,中共不斷對歷史記憶進行目的性、策略性重構,甚至是虛構,來強調歷史中的某些片段並淡化其他情節。

 影視滲透 內宣抹黑國軍

 除了官方紀念日與閱兵,中共更透過影視娛樂來強化其抗戰主體的敘事。對中共這樣的威權政體來說,電影不僅是娛樂作品,也被當作民族主義宣傳與教育工具。例如電視劇《亮劍》塑造八路軍將領單挑日軍師團的英雄形象,將游擊戰描繪成扭轉戰局的關鍵力量,受到中共的支持和宣傳。反觀描寫國軍守衛四行倉庫的電影《八佰》,卻在上映過程中,因過度凸顯國軍形象而受到審查與刪改。

 而作為紀念抗戰勝利80週年的獻禮片,《南京照相館》及《731》2部電影陸續在大陸上映,中共也絲毫不避諱談論其中的政治意涵。例如《人民日報》評論稱《南京照相館》是以情感喚醒歷史記憶以及年輕一代的「時代責任」。影片宣稱改編自真實事件,主角是冒死傳送日軍在南京屠殺暴行底片的愛國青年,卻遭披露劇情用照相館學徒頂替真正冒死傳送照片的英雄,以及設計國軍指揮官提前撤退,讓士兵失去指揮而導致城破的臺詞隱喻,試圖抹黑國軍角色。該片上映20天內便超過20億人民幣票房,利用影視作品的滲透力,比新聞報導和官方文件更能影響大眾。

 操弄鬥爭 持續撕裂社會

 更諷刺的是,中共雖然高喊「紀念抗戰、反對侵略」,事實上卻以同胞為犧牲品來壯大自身政權。在對日抗戰勝利後,中共並未將力量投入國家重建,而是立即將槍口轉向國民政府,全面發動國共內戰,犧牲大量無辜百姓。1948年長春圍困戰,共軍包圍城市,阻止居民外逃,導致超過10萬平民被餓死,這一慘劇至今仍是歷史傷痛。

 進一步而言,即便是中共在 1949 年「建政」後,亦未真正實現社會安定或民族復興,而是延續鬥爭邏輯,把消滅政敵當成維繫統治的手段。1950年代初期,中共即透過「鎮反運動」大規模處決異議者,接著又發動「三反五反」,將數以萬計的工商界人士打成貪污、投機、反革命分子,造成諸多冤假錯案,許多資本家和商人被迫害。到了 1966 年,毛澤東發動文化大革命,號召紅衛兵批鬥師長、破壞文物古蹟,並將大量黨內幹部、知識分子打成「走資派」、「反動學術權威」,幾乎摧毀原有的教育、文化與社會秩序。這場「十年浩劫」不僅奪走無數無辜生命,更讓中國大陸社會陷入全面撕裂。時至今日,中共透過政治鬥爭和動員民族情緒的手段,來鞏固政權的事例仍不斷上演,所謂「講好中國故事」的粉飾口號,在歷史真相面前不過是犧牲同胞、製造敵人與操弄鬥爭的統治之術。

 除了抗戰勝利的歷史詮釋,中共更積極將「臺灣光復節」納入統戰與敘事工程中,不僅在國內舉辦相關紀念展演,還刻意利用兩岸交流活動時機聲張對臺主權。例如「國臺辦」副主任潘賢掌在兩岸青年發展論壇開幕式致詞強調抗戰勝利及臺灣光復80週年,「絕不可能再讓臺灣從中國分裂出去」,營造兩岸同屬一「中」的歷史連結。若任其發酵,容易讓輿論誤以為臺灣光復與中共政權有直接關聯。事實上,1945年日本投降後,代表同盟國接收臺灣的是中華民國政府,與中共毫無關係。相較於其所謂「反侵略、共榮光」的統一論述,中共在戰後對臺的實際行動卻是以武力威脅為主,包括古寧頭、八二三戰役,甚至持續至今的灰色地帶襲擾。唯有揭示史實、導正視聽,方能避免中共敘事滲透對我國的長遠侵害。(作者為國防大學戰略研究所助理教授)

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