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劉昕翊/綜合報導
文化總會出品《匠人魂》今(24)日正式推出全新集數「種樹的詩人」,帶領觀眾深入了解臺灣鄉土文學中的代表作家吳晟挽起袖子,種下一棵又一棵的樹,並邀請民眾跟隨一幀幀畫面,一同書寫對腳下土地的承諾。
作家吳晟生平著作無數,更曾獲行政院文化獎、吳三連文學獎、臺灣文學獎等獎項肯定,其家族世代定居於彰化溪州圳寮村,滋養當地的莿仔埤圳,是臺灣第1條官設埤圳,引入濁水溪富含有機質的河水,使這片獲得澆灌的黑色沃土也被稱作「烏金」,而自小陪伴務農的母親守著2頃田地,田園與庭院的大樹成為其記憶的起點,也是其畢生作品的創作來源。吳晟也以行動實踐對土地的熱愛,從平地造林到復育原生種,期許能把屬於臺灣的樹「種回來」。
文總表示,吳晟於1999年母親過世後,與兄弟姊妹將家中田地改為樹園,更在林務局推動平地造林時申請該計畫,種下更多原生樹種,園區中主要栽植「烏毛雞黃牛」,包含,烏心石、毛柿、雞油、黃連木與牛樟等臺灣平地闊葉一級木,搭配「台灣肖楠」、苦楝與土肉桂等原生樹種;而樹園名稱「純園」,取自其母親之名「陳純」,也象徵母親常掛在嘴邊的「單純尚好」。面對近年來環境的變遷,吳晟堅信植樹能縮短人與自然的距離,而純園在以自然的方式管理之下,吸引近50種鳥類與特有種野生動物棲息,讓森林成為人們生活中的一部分。
另外,自1970年代起,吳晟書寫土地變遷,也投入多項環保行動,今年出版的《愛・樹・無可取代》,集結其40年來對樹木的觀察與心得,他笑稱,或許是自己的「封言之作」;開始種樹至今近30年,種下5千餘棵臺灣原生樹種,而隨著年歲漸長,如今吳晟只盼能把先人砍掉的樹補種回來,並以一生實踐與樹相伴的願景。
十年成樹,百年成材。文總《匠人魂》第59集「種樹的詩人」,特別與擅長以鏡頭訴說永續議題的導演盧建彰合作,並隨著作家吳晟的腳步走訪其所深愛的家園與樹林,捕捉詩人種樹的勤懇背影與對腳下土地的期盼;影片已於今(24)日在文總FB、YouTube及IG首播,邀請觀眾一起在這座美麗島嶼上,為後人留下一片林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