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寰宇韜略】韓應嚴防低強度威脅 提升防衛韌性(下)

發佈日期:2025/10/25 點閱:54
 北韓可能採用未達戰爭門檻的低強度衝突策略,挑起南韓內部對立,以達政治目標。圖為在非軍事區(DMZ)巡邏的雙方部隊。(達志影像/路透社資料照片) 北韓可能採用未達戰爭門檻的低強度衝突策略,挑起南韓內部對立,以達政治目標。圖為在非軍事區(DMZ)巡邏的雙方部隊。(達志影像/路透社資料照片)

◎李昇炫(譯)

(接上文)

 「國家安保戰略研究院」(INSS)指出,網路戰與認知作戰已成南韓遭遇的最主要「平時戰」威脅手段。此前,北韓領導人金正恩曾將網路戰稱為「與核子飛彈並列的萬能寶劍」、視其為3大作戰手段之一;顯示北韓持續利用低廉成本、難以溯源、缺乏反擊目標等特性,將網路戰、認知作戰作為不對稱作戰手段。相較於研發核武與洲際飛彈,北韓在迭遭國際孤立情況下,勢必將益發藉助非對稱網路攻擊能力達成戰略目標。

 南韓曾被認為是最易遭北韓網路攻擊的脆弱目標;北韓多次運用如「Lazarus Group」等駭客組織,於2013年駭入南韓銀行、2014年攻擊索尼影業、2016年更鎖定南韓主要金融機構和廣電公司發動網攻,意圖以非物理性軍事手段,癱瘓南韓經濟與社會體制,凸顯南韓難以及時應對,且不易究責,導致嚇阻力下降,形成當前國安挑戰。

 認知作戰亦為南韓面臨的另一難題。北韓長期利用對南韓廣播、網路與社群媒體,散布有關南韓政府和軍方虛假消息,並聯動親北韓團體策動輿論分裂,意圖在南韓內部煽動不信任政府、挑起民眾對立的心理戰;不僅削弱南韓內部團結,也可能在危機情況下降低民眾應變能力。

 為應對上述威脅,論文除呼籲強化政府層級網路防禦能力外,建立由民間、政府和軍方共同協作體系也是未來關鍵;同時,南韓應引入人工智慧(AI)資安技術,實現即時監測與預防性偵測。在認知作戰方面,南韓需要提升民眾資訊識別力、強化公共外交,培養心理戰專業人才;同時,還需與國際社會合作,制定網路規範,並對北韓施以法律外交制裁。

肆應朝「混合戰」 強化防禦

 在北韓累積多年的傳統局部挑釁、網路戰和認知作戰經驗後,三者合一組成的「混合戰」,將是南韓未來應對北韓的防衛政策重點。其面臨的混合戰威脅可總結為以下4種:

 一、政府機關、電力、天然氣等國家關鍵基礎設施,可能遭到網攻。

 二、對國家機密、尖端產業機密或高階公職人員與外交安全專家,進行滲透與間諜活動。

 三、南韓國民面臨長期網路心理戰、認知作戰。

 四、在「北方限界線」(NLL)海域等敏感地帶,挑起類似2010年延坪島砲戰般,有限規模與低強度邊境軍事衝突。

 北韓也鎖定南韓民主體制與政黨路線差異,發起過多次混合戰,其中包括網路攻擊和駭客入侵、傳統局部挑釁、心理戰、無人機滲透、偽裝脫北者入韓與特工滲透、氣球投放等各類行動,如近期西部海域電磁干擾、2024年投放污染物氣球、乃至於先前2022年無人機侵入首爾龍山總統府上空偵察,意圖挑起南韓民眾的不安全感,進而營造戰爭氛圍。此外,北韓亦曾於2024年透過駭客入侵竊取全球加密貨幣,藉此取得研發核武與政治資金,成為國際關注焦點。

 北韓藉物理與非物理手段同時攻擊,不僅構成嚴峻威脅,其最大棘手之處是難以主動進行報復性打擊。鑑於北韓只在「不越過戰爭門檻」範疇裡持續挑釁;因此,南韓應針對在網路、心理戰、認知作戰等非軍事領域提升應對能力,強化整體防禦能量。

遏制全面戰爭 降低風險

 除應針對「平時戰」威脅推動戰備方向改革外,論文中,也針對朝鮮半島未來戰爭設想提出應對策略建議。首先,朝鮮半島全面戰爭,有可能會與「平時戰」同時爆發,並有升級為核戰的可能性。由於北韓當局迄今始終不排除以「統一」名目,採取軍事行動的可能性,使爆發全面戰爭成為南韓的實質威脅。

 金正恩曾在2023年12月勞動黨大會表示,會在朝鮮半島「有事」時,動員包括核武器等一切手段;之後在翌年1月的最高人民會議演說中,指示將「戰時占領南韓」寫入憲法,還高調聲稱「無意避免戰爭」。綜合以上行動,可見全面戰爭風險仍不可忽視。

 此外,朝鮮半島也因南北韓分裂和停戰體制,深深牽動區域與國際情勢,但其既有可能促發全面戰爭,也可能成為抑制全面戰爭的潛在動機。就當前來看,俄羅斯與中共均認為,朝鮮半島爆發全面戰爭不利於自身利益,美國與日本亦然,顯示各國均傾向抑制全面戰爭,因此未來半島局勢仍與周邊地緣情勢息息相關。

 另一方面,隨著美「中」競爭加劇,俄、「中」、北韓協作關係較以往更為鞏固,尤其是北韓與俄國2024年簽署「戰略夥伴關係條約」,恢復軍事同盟關係;儘管在全面戰爭爆發前,周邊國家必然致力抑制全面戰爭;但倘若爆發衝突,各國也可能會介入,導致全面戰爭規模、強度進一步升高。

鞏固續戰能力 擘劃對策

 最後,論文也重申不宜忽視朝鮮半島的全面戰爭與核戰風險,由於北韓國力有限,可能尋求發起短期性高強度戰爭;此外,北韓《核武器政策法》也表明可為「掌握戰爭主導權」而使用核武器,因此應預想到北韓使用小型戰術核武攻擊機場、港口和軍事基地等戰略目標的可能性。加上朝鮮半島地緣位置牽動美、「中、」俄、日等周邊國家,無法排除各國以直接或間接方式介入,為戰爭型態帶來未知變化。

 此外,烏俄戰爭經驗顯示,雖然無人機、精確打擊武器廣獲運用,且烏克蘭國土95% 都為平地,迄今仍陷入漫長地面作戰;相較之下,朝鮮半島則有大量複雜山地與茂密森林,平地僅占國土25%;因此不論是無人機、航空器、衛星,乃至於通訊、精確打擊效率和機動作戰,仍將深受天然環境條件局限。

 綜上所述,未來南韓必須持續鞏固民眾團結與長期續戰能力,報告也提出4點結論作為政策建議:

 一,針對「平時戰」威脅,向國民全面推廣相關應變教育,並調整國防政策,加強應對相關低強度威脅的機制與反制對策。

 二、為防範北韓先發制人動用戰術核武器,應預先擘劃遭受核武攻擊的防衛對策。

 三、建立長期戰能量反制北韓意圖,持續強化全民國防教育,並確保儲備物資、提升防衛韌性。

 四、確保同盟與友邦的支援,並針對俄「中」等潛在對手加強外交斡旋,確保北韓盟邦參介入戰爭未知風險。

(完)

(譯稿來源:南韓「國家安保戰略研究院」研究論文)

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