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寰宇韜略】中共偷仿MUM-T概念 美須鞏固優勢(上)

發佈日期:2025/11/07 10:57 點閱:40
中共軍工集團研發的CH-4 型無人機,已被開發中國家用戶投入實戰,其參數與經驗回饋也成為發展戰術參考依據。 (達志影像/美聯社資料照片中共軍工集團研發的CH-4 型無人機,已被開發中國家用戶投入實戰,其參數與經驗回饋也成為發展戰術參考依據。 (達志影像/美聯社資料照片

◎徐彥齊(譯)

 鑑於共軍持續仿效美軍,發展「有人/無人組合」(MUM-T)協同作戰技術與用兵思想,意圖建構強大拒止戰力;智庫「蘭德公司」發表報告,評估共軍當前戰術發展,建議美軍須擴大投資研發先進人工智慧(AI)與電磁頻譜科技,加速鞏固戰力與嚇阻優勢。(編按)

 報告指出,共軍近年密切關注美軍無人載具技術,以及與有人機搭配作戰的MUM-T概念與戰術發展;認定MUM-T將在未來衝突中扮演關鍵要素,因此積極仿效發展先進人工智慧(AI)技術,對區域安全構成嚴峻威脅。

思想箝制 曾抗拒導入AI

 觀諸共軍MUM-T戰術發展進程,報告首先指出幾個現象:第一,由於MUM-T涉及不同兵種與作戰場域,共軍最初引進相關概念時,用詞頗為分歧,並未達成名詞與指涉概念一致化;凸顯中共國防圈吸收國外軍事概念時,仍由各單位自行摸索,不存在一致性指導機構。

 其次,儘管共軍科技專家認可MUM-T技術價值與融入作戰序列必要性;但決策高層憂心,機械導入AI技術,恐將與既有決策模式產生矛盾,並認為組織文化因素,絕非硬體開發規劃可克服,因此對導入AI多所保留,更對「人/機組合」信任關係抱持疑慮。

 舉例來說,共軍戰略指導長期受馬克思主義戰爭思想與毛澤東主義軍事思想支配,如毛的早期軍事經典文章「論持久戰」中,認定決定戰爭因素認知是「人」,而非「物」;致使共軍迄今仍未就人為因素與裝備因素,如何影響戰爭致勝的理想比例問題,形成標準答案。而共軍在開發無人武器時,首要關注點是有人平臺與無人平臺的「規格相容」與技術指標,但對如何實現MUM-T、轉化為戰場實質優勢,仍處在討論狀態;致使共軍媒體在評論MUM-T與前景時仍多方強調,針對人類判斷與機器判讀在決策時「尋求平衡」的重要性。

 隨著AI發展日新月異,此一認知可能已有改變;中共認為,AI傳遞給人類操縱者的資訊量,可協助作出更迅速可靠結論,且不致造成資訊超載。此外,共軍技術專家也倡議,應透過重新設計指管架構,讓MUM-T戰術未來在空戰中獲得有效安全運用。

 同時,共軍也意識到,並非所有任務皆需仰賴MUM-T,仍有部分任務可維持傳統管理方式運行;如地面部隊仰賴遠程空中監視,協助獲得攻擊資訊,但部隊只須取得偵蒐參數,多數時候無需介入無人機搖控,可由後方控制中心運作,藉此維持作戰效率。

認知分歧 憂失控政治風險

 儘管共軍認為MUM-T將成為「戰力倍增器」,但各軍種對概念認知仍存在若干根本歧異;如中共空軍認為,應「制定人機互動模型標準,實現人機一體化互動及信任,從而幫助提高整體任務效能」;研究者亦倡議開發腦機介面系統,使電腦與AI模型更能準確理解人類意圖,同時操作者則需要理解演算法與決策模型邏輯,使機器與人類達成相互信任。

 在政治作戰領域,共軍則認為,應強化操作人員政治教育訓練,包括思想審查、心理防禦及思考反擊,降低MUM-T失控時的政治風險,保護人員在遭受敵軍AI攻擊時,維持心理狀態可靠性。報告則說,儘管共軍如何運用演算法維繫政治忠誠,尚缺乏客觀資訊評估,但未來勢必仍將對此多所著墨,以確保在強化戰力之際,政治管控仍可繼續主導共軍運作。

 共軍戰略專家認為,未來先進大國之間的戰爭,必是戰場態勢評估速率及決策品質之爭,必須在決策循環掌握優勢進而贏得衝突。為此,在所有決策端整合配備AI自主決策系統,以改進以人腦主導決策的指管模式,將成必然且必要趨勢。

關注美軍馬賽克作戰概念

 為全面縮短與美國科技落差,中共國防學者廣泛翻譯,並引介美軍軍事概念,包含從20世紀末網路中心戰,至2017年五角大廈「國防先進研究計畫局」(DARPA)提出的「馬賽克作戰」(Mosaic Warfare)概念等主題;其中「馬賽克作戰」概念,自2019年起開始轉化為作戰願景,其主張整合先進資訊網路與先進數據處理能力,落實分散式部署模式,在美國與同級對手衝突之際維繫軍力優勢。因此,共軍學者也高度關注其概念發展,除認定其屬網路中心戰最新進化方向,也是美軍未來運用MUM-T關鍵概念。

 共軍認為實踐「馬賽克作戰」關鍵,在於能否在作戰中運用「無人集群」,藉由較大量、功能單一(偵察、通信、指管、攻擊)的無人作戰單元,結合成一張具有彈性且堅韌的「殺傷網」;為對手製造不確定性。儘管共軍高層並未掩飾對美軍作戰思想欽佩,但共軍學者也直言,「馬賽克作戰」弱點在於資訊共享效能,認為其概念看似無懈可擊,但實務上仍需克服難以填補的軟硬體漏洞。

 共軍文獻進一步指出,未來須推動3項主要改革:第一,利用與改革現存武器系統,降低對新裝備研發的依賴;第二,建立具備全球作業互通性的作戰體系;第三,設計能擊敗同等級高科技對手的「高產能武器」,這類武器採購與籌獲流程,應從以日計算縮減至以時計算,甚至是以分計算。

 此外,具備通訊領域專長的共軍學者,則主張應運用全領域(陸、海、空、太空、虛擬)一體化網路與電子戰,對抗美軍的資訊優勢,其主張的技術途徑切入點包括:

 第一,共軍須掌握系統間的關聯性及依賴性,優先干擾、壓制對手通信網路,藉由整合式網路暨電子戰攻擊,拆解孤立各作戰單元。

 第二,利用數位系統高度仰賴外部資訊交換特點,對對手擊殺鏈進行網攻或竄改數據,進而使對手面臨資訊閉塞甚或超載癱瘓狀態。

 第三,加速理解與應用AI演算法自律邏輯,以「對抗演算法」為基礎設定資訊戰,抑制與對抗對手AI。

 第四,尋找對手系統未知弱點,查知作戰網路失衡關鍵弱點,並予以突破。(待續)

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