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全民國防】銘記光復節歷史精神 軍民同心護家園

發佈日期:2025/10/23 點閱:56
 唯有軍民同心,才能打造堅若磐石的國防實力抵禦外侮,謀求國家安定與發展。圖為賴總統日前出席「114年軍人節暨全民國防教育日表揚大會」,期盼國人持續給予國軍支持與鼓勵,軍民團結守護國家主權與民主、自由、人權。(本報資料照片) 唯有軍民同心,才能打造堅若磐石的國防實力抵禦外侮,謀求國家安定與發展。圖為賴總統日前出席「114年軍人節暨全民國防教育日表揚大會」,期盼國人持續給予國軍支持與鼓勵,軍民團結守護國家主權與民主、自由、人權。(本報資料照片)

◎田立德

 80年前,臺灣結束為期50年的殖民統治,重回中華民國懷抱。這天不僅是無數先賢烈士拋頭顱、灑熱血所追求的目標,更象徵著中華民國在艱辛抗戰中,打敗強敵侵略取得最後勝利。臺灣光復後,政府與全國軍民勵精圖治數十載,將這塊曾飽受戰火的土地,建設成為經濟蓬勃發展、社會自由開放的民主政治典範。面對多變世局環境與嚴峻敵情威脅,國人更應牢記前人犧牲奉獻精神,共同守護美麗的家園。政府積極培養人才,振興工商,建立的現代民主自由體制,足為舉世榜樣,備受世人矚目。期盼年輕一代能了解先人為國家民族和平的穩定與尊嚴,創造可歌可泣的歷史,珍惜得來不易的和平與繁榮。

 撫今追昔,臺灣走過風雨飄搖的數百年,歷經數個國家殖民統治,歷史終究回歸正軌,臺灣光復就是那個重要的時刻。如今,中華民國在臺澎金馬落地生根,民主自由也在這塊土地上成長茁壯,面對無數挑戰,中華民國始終屹立不搖、堅韌不移,並向全世界開枝散葉,迎接更美好的願景。

牢記先人抵禦侵略決心

 甲午戰爭毀滅清朝的強國地位,戰敗的清廷在赴日談判後簽署《馬關條約》,這份在遠方簽訂的不平等條約,活生生將臺灣送入日本手中,一塊版圖的割捨,痛的不是執政者,而是在這塊土地上生活的平民百姓,那不僅是政治上的改朝換代,更是情感上的割捨分離。這場改變東亞未來數十年命運的戰爭,充分凸顯面對強鄰壓境,必須力求改變,以扭轉不利局勢,否則必招致敗亡命運;更可看出侵略者的野心,會隨著對手軟弱而得寸進尺。是以,臺灣同胞群情激憤,接連展開抗日行動,直到抗戰勝利,日本無條件投降,我國收復臺灣與澎湖,讓國人得以享有自由民主與安定生活。

 《荀子》〈議兵篇〉第15有云:「臨武君與孫卿子議兵於趙孝成王前,王曰:請問兵要?臨武君對曰:上得天時,下得地利,觀敵之變動,後之發,先之至,此用兵之要術也。孫卿子曰:不然!臣所聞古之道,凡用兵攻戰之本,在乎壹民。弓矢不調,則羿不能以中微;六馬不和,則造父不能以致遠;士民不親附,則湯武不能以必勝也。故善附民者,是乃善用兵者也。故兵要在乎善附民而已。」其中「在乎壹民」即是齊一民心的意思;另「故善附民者,是乃善用兵者也」即所謂善於使百姓依附,取得民心者,才是國防穩固之道。以現在觀點檢視,正是「全民國防」體現。現代的國防必須超越以軍隊作為唯一憑藉的思維,而是以「全民國防」為理念基礎,透過全體國民在不同領域的共同參與,方能發揮整體力量,達到保障國家安全的目的。

認清中共滲透分化危害

 前白宮國安會「中國事務」主任、華府智庫布魯金斯研究院「中國中心兼臺灣研究」講座主任何瑞恩與華府智庫「德國馬歇爾基金會」亞洲計畫主任葛來儀,以及前美國在台協會主席丶布魯金斯研究院非常駐資深研究員卜睿哲等3位知名兩岸專家,所撰寫的著作《步步為營:解讀美中台未來7種情境》,以平和而客觀的論述,探討我國在中共持續施壓下,面臨的挑戰和風險,強調我國目前面臨的最大挑戰,是中共拉攏民心的政治作戰,而非「戰爭迫在眉睫」。中共長期透過媒體平臺及文化、宗教及教育等交流管道,對我國遂行「認知作戰」,並逐漸「內地化」,已是世人皆知的手段,企圖透過「一個中國,和平統一」框架,藉各種爭議訊息等方式,拉攏我國各階層民心,伺機滲透分化與建立內應,嚴重影響我國家安全與內部安定。另中共為了打壓我國的國際生存空間,自始至終未曾停歇過任何可能作為,尤以近年對我邦交國的拉攏作為更轉趨積極,對此,全民國防教育更應視為國防整體發展的重要力量。

 我國位處太平洋戰略要衝的角色,不論從全球政經態勢,乃至中共不斷文攻武嚇和外交打壓的現實上,我們都無法置身於外,且動見觀瞻。對海內外軍民同胞來說,臺灣光復節不僅是榮耀、感恩與值得慶賀的日子,更具有踵武前賢、繼往開來的神聖意涵。在團結臺灣目標下,必能以眾志成城的全民韌性,突破困境,開創國家新機運,讓中華民國屹立不搖,繼續在國際上揚眉吐氣。因此,如何透過「全民國防教育」,匯聚綜合國力,可謂展示當前自我防衛的決心。

齊心捍衛自由民主價值

 臺灣光復的意義在於我們取得自立自主的權益,從土地與情感的割裂至完全回歸;臺灣能有這80年來的生存發展,每個人都不能忘記甚至否定光復的意義。臺灣今日安足的生活,正是我們服膺自由民主價值的彰顯。然而,中共始終漠視我們努力守護的價值,其威權與強勢作風,已成為區域惡鄰對民主體制的霸凌。面對挑釁,更應牢記先賢先烈所付出的重大代價,以及其所帶來的和平與繁榮。誠如總統賴清德日前出席「總統府全社會防衛韌性國際論壇—韌性台灣,民主永續」開幕式時指出,和平不能寄望於侵略者的善意,要避免戰爭,維護和平,只能透過持續的整備,強化防衛實力與社會韌性,當我們愈團結,國家就愈有韌性,當我們愈有韌性,就更能避免或嚇阻危機的發生。我們必須深刻體會「覆巢之下無完卵」的意義,以因應中共擴張威脅;而共同合作的關鍵,就是自由民主普世價值。從歷史來看,我們之所以能在中共極力打壓與圍堵的國際環境中,闖出一片屬於我們自己的天空,正因堅持自由民主而獲得國際認同,包括美、日、韓、歐盟、北約等世界主要國家和組織,以及諸多個別國家,都公開表達維持臺海和平的關切。此彰顯「德不孤必有鄰」,也凸顯臺海和平不僅攸關兩岸,也攸關區域與全球和平,臺灣的民主成就,已成為世界標竿;臺灣的屹立不搖,更無疑是全球民主永續發展及安全繁榮的最大保證。

 由臺灣光復節的歷史意義,可看出全民國防是國人與國軍價值信念、革命情感、戰鬥意志和英勇行為融合昇華的一種內聚力量,是構成戰鬥力的重要因素,更是無形戰力的展現。因此,我們不能忘記臺灣光復的歷史,更要記取「忘戰必危」的警惕。現代戰爭講求「全民國防」綜合國力的發揚,是無形戰力與有形戰力,以及全民力量與軍事武力的相互結合,任何僅賴有形戰力與軍事武力的作戰,或許能在局部作戰行動中獲得勝利,但如果缺乏無形戰力與全民力量的支持,最終將功敗垂成。從教育立場而言,全民國防教育之價值在使國民能理性思考國家的處境,體認在國家安全前提下,個人才能安居樂業;全民共同參與國防事務,才能抵禦外侮,謀求國家安定與發展。

(作者為淡江大學師培中心兼任助理教授)

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