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刊日:2023/05/08
作者:彭靜文
期數:413
點閱:1472
紀念館裡可以看見孫運璿對臺灣經濟發展的貢獻。
文/彭靜文 圖/彭靜文‧孫運璿科技.人文紀念館提供
「永遠的院長」是孫運璿深植人心的形象,年輕一輩的朋友或許不認識他,但不減他的歷史地位和人間風采。他曾帶領臺灣走過風雨,創造享譽全世界的經濟奇蹟,有人曾這樣形容:「孫運璿的一生典範,全世界政府政、經官員都應該以老先生為鏡。」
說起孫運璿的事蹟,聽在年輕朋友的耳裡,感覺像是「神話」,孫運璿對國家的建樹,清廉的人格,和許多富含人情溫度的感人事蹟,都可以在「孫運璿科技•人文紀念館」裡發掘。
孫運璿科技•人文紀念館,坐落於臺北市中正區,鄰近臺北植物園,是孫運璿時任行政院長時的官邸,諸多重要決策及施政方針皆在此構思;逝世後,政府因感念孫運璿對臺灣的貢獻,因而成立此紀念館。孫運璿於民國69年入住,至95年辭世,在此居住共26年。官邸建物是1920年代極為流行的和洋混合特色,臺北市政府文化局於95年指定為市定古蹟,並委託孫運璿學術基金會進行研究、規劃、經營管理。紀念館配置分為洋館、和館、新館與戶外庭園。洋館展示結合現代科技,以孫運璿公務與臺灣經濟科技發展為展示主軸;和館展示為居家點滴;司機房改建的新館提供舉辦活動的多功能講堂、會議室與藝文餐廳。
在紀念館裡可以看見一部臺灣戰後的「歷史縮影」,也可以看見孫運璿以畢生精力奉獻國家和經濟並肩發展的歷程。孫運璿在臺灣光復後,奉派來臺參與電力公司的接收工作,負責修復臺灣電力系統。孫運璿帶領朱江淮等數百位工業人才,和徵召各地工業學校3、4年級學生到台電服務,一群人東拼西湊零件,邊修理邊學習,在5個月內,恢復全臺80%供電,粉碎日本人撤臺前留下「臺灣島將在3個月內一片黑暗」的輕蔑預言。在台電服務期間,孫運璿更大力拓建臺灣的電力工程,規劃建設9個火力電廠、3個水力電廠,以及橫跨中央山脈的東西輸電線路(舊東西線),因此獲頒五等「景星勳章」。
民國50、60年代,臺灣處於經濟衰退危機與外交最艱難的時刻,時任經濟部長的孫運璿果斷因應,突破體制,一方面照顧農業、拓展外銷、使我國經濟順利轉型:另方面積極提升技術、引進科技人才,成立「工業技術研究院」,研製積體電路,與李國鼎共同促成新竹科學工業園區的設立,任內推動十大建設,為我國未來的科技發展奠定基礎,規劃早期科技政策,可說是臺灣半導體護國群山的重要推手之一。
行政院長任內,孫運璿襄助我方與美方談判,促成美國國會通過《臺灣關係法》,同時戮力推動國家建設,引進外人投資證券市場,全面開放觀光,帶領國家邁向均富、安和、樂利的社會。
孫運璿一生清廉,有些故事聽起來卻也讓人感到心酸。在60年代,和許多外省家庭一樣,在那個「大遷徙的年代」,小房子裡擠滿了逃難的親友,一份薪水養著20多口人,過個年更是捉襟見肘,當時孫夫人忍痛典當了媽媽送給她的唯一戒指,幾年後,夫人贖回了戒指,口中念著,「媽媽,你回來了……」,聽著這樣的故事,令人鼻酸動容。孫運璿背後,竟有一位如此堅忍賢淑的妻子一直支持他。孫運璿任官時,曾經手握數千億的預算,他堅持不收禮、不應酬,與企業往來只談大政策,不個別與公司負責人會面,他的祕書回憶院長任內每年監察院的財產申報,除了少數積蓄外,車子、骨董、房子……一律填「以下空白」,退休時兩袖清風,只有120萬,官拜行政院長的他,位階等同於古代的丞相,為人如此清廉平凡,令人欽敬。
許多人說孫運璿推展的政蹟是「神話」。在他身上,可以看見一位提升改變國家發展的經濟推手,和政治家應有的擔待、鞠躬盡瘁的風範,直到他因健康因素辭卸行政院長,政治生涯才告一段落。
占地866坪的宅邸裡,除了可以欣賞和洋古蹟的建物之美,散步到環抱著建物的綠色庭園,空氣裡飄著夫人親手種植的桂花香,還有孫運璿最愛的魚池,這裡曾經充滿孫運璿與家人的生活點滴,希望藉著紀念館深度卻又親近的媒介,保留昔日哲人的典型,讓更多關於孫運璿戮力奉公的典範故事,可以永遠傳承下去。
閱讀請點以下網址:
◎Hyread ebook (網址:https://ebook.hyread.com.tw/magazine.jsp?jid=377)
◎Mybook (網址:http://mybook.taiwanmobile.com/magazine)
◎udn閱讀吧 (網址:http://reading.udn.com/v2/magMain.do)
◎利用臺北市立圖書館的借書證,登入臺北好讀電子書平臺(網址:http://tpml.ebook.hyread.com.tw/),不論是電腦、手機或平板都能借閱唷!
透過館內展覽的公事包等文物,了解孫運璿在臺灣不同時期的情況。
綠意盎然的孫運璿科技·人文紀念館,於民國95年被指定為市定古蹟。
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