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孫建屏/高雄報導
為響應我國淨零轉型政策並深化沿岸生態系治理,海洋保育署今(26) 日在國立高雄科技大學舉行「藍碳復育行動聯盟」啟動儀式,並同步辦理「藍碳治理講座-政策成果 × 生態復育 × 實作分享」活動,共有來自近 80 位中央部會、地方政府、研究機構及團體代表參與,正式宣告我國藍碳生態治理跨域協作平台啟動。
此次啟動的「藍碳復育行動聯盟」,整合中央、地方、學術能量、在地產業及場域,成員涵蓋農業部漁業署、農業部水產試驗所、交通部觀光署大鵬灣國家風景區管理處和高雄市、臺南市、嘉義縣、澎湖縣政府,以及國立中山大學、國立臺東大學、國立高雄科技大學、國立東華大學等單位。
海保署指出,成立聯盟目的在加速藍碳方法學落地應用、推動海草與紅樹林復育技術研發與示範、深化地方政府、社區及部落的參與治理、推廣藍碳教育,連結企業 ESG 與國際趨勢等,不僅回應 COP30 強調的「跨尺度治理(multi-level governance)」、「社會參與(inclusive participation)」與「在地行動(locally led action)」精神,也使我國藍碳治理架構更為完整與具前瞻性。
今日同步舉行的「藍碳治理講座」,匯聚政策制定者、學者及實務單位進行多議題交流,包含建構臺灣藍碳策略架構:政策整合與推動途徑、臺灣海草現況、復育指引與未來展望、養殖系統藍碳化實作:泰來草試驗成果等場次。講座內容亦呼應 COP30 討論的藍碳治理觀點,強調藍碳行動需兼具科學基礎、地方參與與社會共益,以避免「單一碳價值思維(carbon-centric approach)」而忽略生態與文化價值。
海保署長陸曉筠表示,今年海洋委員會到巴西參與 COP30,舉辦side event分享臺灣藍碳生態系推動成果,觀察到沿海及小島國均高度關注沿岸藍碳生態系於「自然為本解方(Nature-based Solutions, NbS)」、「海岸韌性(Coastal Resilience)」、「氣候調適(Adaptation)」及「社會共益(Co-benefits)」等面向的角色。顯示藍碳生態系在供棲地保育、涵養生物多樣性、海岸保護、水質改善以及文化與社區生計等多重生態系服務,已成為全球海洋治理的核心議題之一。
海保署說明,「藍碳復育行動聯盟」為我國藍碳治理的重要里程碑,未來5年(115–119 年)將擴大藍碳生態系調查範圍、建置整合式藍碳生態系監測網、推動示範區共管與地方治理模式、企業合作導入 ESG 藍碳生態系復育作為、強化藍碳與海洋保護區、OECM 等制度連結,此方向與 COP30 針對「基於自然的氣候解方」與「沿岸社區韌性」的國際論述高度一致,可望提升臺灣在全球藍碳治理中的能見度與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