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刊日:2018/09/14
作者:文/林福隆
期數:385
點閱:21
老街上的建築外觀多以紅磚瓦為主,非常特別。
文‧圖/林福隆
說到新竹湖口,如果以為台地之上,一定風沙滿天,塵土飛揚,那是我們對大漠的刻板印象;其實這個地方,就像一般臺灣鄉村的感覺:安詳與寧靜。湖口,以前也稱「大窩口」,「湖」指的是盆狀的窪地,是一種特殊的地形。晚清時,此地因劉銘傳興建鐵路設站而興盛,到日據時期鐵路北遷,分成新、舊兩區;老街就在舊站附近。當車子順著省道旁的老街指標,一彎進去,映入眼簾的古厝、灰瓦、老牆,透著濃濃的古早味。
停妥車子,走向老街,放眼看去,覺得街道並不長,似乎可從街頭看到街尾,估計不到500公尺長。在街頭,首先看到的是三元宮,它是當地民間信仰的中心,主祀三官大帝,並供奉有觀音菩薩、媽祖、註生娘娘、文昌帝君、武財神與伯公等神明。遠處街尾,則是西方天主教的天主堂,據悉是一位來傳教的義大利籍神父,在民國48年時買下舊火車站原址所興建。街頭街尾,東西方並存,可知此地人們的思維,是開放與多元的。
老街兩旁,都是紅磚砌成的面,從外看屬於羅馬巴洛克建築樣式,內部則為閩南式架構,這些形式,為日據時期流行的洋式街屋風格,採二層式構建,1樓前面為騎樓,2樓以上的女兒牆,上頭運用泥塑、剪黏、洗石等方式,鑲刻姓氏、行號、人物等雕飾,非常特別。或許不是假日,只有幾家商店開門,賣些藝品、豆花小吃等。街道路面不寬,大概只容兩部中型貨車交錯,不過騎樓下的廊道,倒顯寬敞,漫步其間,欣賞門面的雕飾,或花草,或繪像,或陶瓷,或骨董,或老家具,斑駁的老牆,訴說著先民在此的過往陳事,真有進入時空隧道之感。
老街一度落沒,甚至街尾的天主堂,在義籍神父逐漸年華老去之下,無以為繼,只能任其凋零。老街居民不忍這些具文史意義的建築老宅毀壞,於是在傳承歷史文化的使命下,大家主動出錢出力,並向文建會申請補助,開始重整老街騎樓門面,賦與老街新的生命力。天主堂亦在此情況下重啟,與湖口鄉公所合作,作為老街文物館兼新竹地區主教傳教史的展示館。看到這些深具歲月滄桑的老式建築、教堂,既有著傳統的文化風貌,又蘊含著典雅異國風情,也是另一種臺灣風華的展現。
走過老街的雍容,一個轉角,到了後頭則有清涼的森林浴步道可以優遊。其中,較為人知的是「金獅古道」、「仁和步道」和「漢卿步道」,其中,又以「漢卿步道」最為平易近人,是一條長約3、4百公尺的石階步道,以清朝時期當地才子葉歲(字漢卿)來命名。散步其上,道旁綠蔭遮天,不免興懷古幽情。出了樹林,為一平坦台地,視野極廣,向下俯瞰,整個湖口地區一覽無遺,望向遠方,有海天一色的滄茫感。
出了步道,為湖新路,接有牛車驛站,不過引人注目的則是一旁的小型戰車公園。其實在天主堂時,已看到側邊擺著一輛除役的陸軍M41戰車,只是沒有特別注意。而此地公園擺放的除了戰車外,多了從海軍戰艦拆下的雙管艦砲,以及兩棲登陸艇等。在充滿傳統民風的地方,看到這麼陽剛的軍事裝備,也是一絕,但想想,湖口本就是國軍裝甲兵訓練的地方,如此擺設並不足為奇,而且符合我國全民國防的現況;再從寓軍事於觀光的角度而言,教導民眾知曉國防軍事之事,也屬國家安全教育的一環。
看了戰車,沿路往前,從左邊一條小徑進去,林蔭深處可見一棟巴洛克式風格的八角紅樓,以前為私人宅地,現為客家文物展覽館,雖內部館藏不多,但外部的建築,採四面八拱的建造方式,頗值一賞。閒步至此,已對湖口老街景致大部了解,其保有當地悠閒的生活步調與傳統市集的特色,並將先民遺跡與之後的軍事元素相結合,活化豐富了老街的特色。說起來,臺灣各地老街風貌不一,都有可觀之處,如果有空,能去走走,不僅舒緩身心,亦能領略在地文化之美呢!
閱讀全文請點以下網址:
閱讀請點以下網址:
◎Hyread ebook (網址:https://ebook.hyread.com.tw/store_mz_search.jsp)
◎Mybook (網址:http://mybook.taiwanmobile.com/magazine)
◎udn閱讀吧 (網址:http://reading.udn.com/v2/magMain.do)
◎利用臺北市立圖書館的借書證,登入臺北好讀電子書平臺(網址:http://tpml.ebook.hyread.com.tw/),不論是電腦、手機或平板都能借閱唷!
天主堂與湖口鄉公所合作,作為老街文物館兼新竹地區主教傳教史的展示館。
戰車公園除擺放海軍汰除的艦砲,也有除役的海軍登陸艇(左圖)等軍事裝備。
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