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刊日:2018/03/07
作者:飄鷹
期數:382
點閱:20
眾多美軍單位裡,在隊徽設計中就有我們極為熟悉的元素。圖為第75突擊兵團盾章。
文/飄鷹 圖/編輯室‧美國空軍‧DVIDS網站
軍隊單位隊徽,通常不只代表單位的性質與任務,往往還會將單位歷史傳承象徵納入設計之中,在眾多美軍單位裡,曾與中華民國國軍在二次大戰並肩作戰的兩個單位─陸軍第75突擊兵團與空軍第14航空隊與第23戰鬥機大隊,在隊徽設計中就有我們極為熟悉的元素。
陸軍第75突擊兵團
美國陸軍第75突擊兵團雖然正式成軍日期是在西元1969年2月1日,但前身可以追溯至1943年10月3日成立的第5307支隊,也就是大名鼎鼎的「梅里爾突擊隊」,這支特戰部隊專精於叢林特種作戰與長距離巡邏等任務,並且在中緬印戰區大放異彩。
當時5307支隊共有3000名兵力,分為三個作戰營,採全輕步兵編制,沒有任何重裝備,雖然火力略遜於一般步兵,但能利用高度的機動力,在原始熱帶叢林中獨立作業穿梭,騷擾與破壞日軍交通、通訊與補給線。該支隊曾於1944年2月的瓦魯班遭日軍包圍,後因獲得國軍新一軍派軍救援,逃出重圍;三個月後的密支那會戰裡,5307支隊又與國軍第50師150團合作,突擊占領密支那機場,進而取得密支那會戰勝利,當時擄獲的日軍第18軍團大印,目前仍存於湖口裝訓部隊史館中。
後來5307支隊被併入美軍第475步兵師,1954年獲整編成75步兵師,之後雖被解編,但美軍在準備成立第75突擊兵團時,認為5307支隊在中緬印戰區的戰例最具指標性,因此沿用當時「梅里爾突擊隊」的隊徽與精神,直至現在。
當年「梅里爾突擊隊」隊徽採基本盾形徽章,左上角是中華民國的青天白日國徽,右下角的「緬甸之星」象徵當年5307支隊的作戰地區,其間的閃電象徵速度與力量,傳承至今,依舊是美軍突擊兵最佳象徵。
空軍第14航空隊與
第23戰鬥機大隊
美國空軍第23戰鬥機大隊的前身─陸軍航空隊第23驅逐機大隊,成立於1942年7月4日,其空地勤人員主要來源,就是先前陳納德將軍成立的「飛虎隊」─美國志願飛行大隊(AVG)「就地納編」,也是二次大戰美軍陸航空隊所有單位中,最快進入戰場的一支單位。
這個戰鬥機大隊最初被編入美軍「駐華航空特遣隊」(China Air Task Force),後在1943年初第14航空隊正式成立後,成為其麾下最具戰力的作戰單位之一。
在抗戰的最後幾年歲月裡,第14航空隊與第23戰鬥機大隊參與了中緬印戰區多場戰鬥,從保護駝峰空運的最末端航線安全、為戰區地面部隊提供密切支援,甚至跨海破壞與空襲當時被日軍設為重要空中據點的臺灣。
1943年11月25日,中美混合聯隊與第14航空隊所屬戰機與轟炸機,聯合長途奔襲轟炸新竹機場,以乾淨俐落的數波突襲,至少炸毀與擊落超過50架以上的轟炸機與戰鬥機,其中參戰的P-51A戰機,就是隸屬於23戰鬥機大隊。
時至今日,第14航空隊已從一支第一線戰鬥單位,轉而成為美國空軍太空司令部的所屬單位,全天候指揮管制美軍大部分太空作戰與資源,但其隊徽依舊保持當年的「飛虎」特色,為人津津樂道。
至於第23戰鬥機大隊則部署於喬治亞穆迪空軍基地,使用的主力機種─A-10攻擊機即便不是爭奪空權的戰鬥機,但仍在機首畫上讓敵人為之膽寒的鯊魚血盆大口,其隊徽也在美軍官方認證下,同時以圖文凸顯「飛虎」傳統,成為這段關鍵戰史的傳承。
閱讀請點以下網址:
◎Hyread ebook (網址:https://ebook.hyread.com.tw/store_mz_search.jsp)
◎Mybook (網址:http://mybook.taiwanmobile.com/magazine)
◎udn閱讀吧 (網址:http://reading.udn.com/v2/magMain.do)
◎利用臺北市立圖書館的借書證,登入臺北好讀電子書平臺(網址:http://tpml.ebook.hyread.com.tw/),不論是電腦、手機或平板都能借閱唷!
盾形徽章左上角是中華民國的青天白日國徽,右下角的「緬甸之星」象徵當年5307支隊的作戰地區,其間的閃電象徵速度與力量。此隊徽也記錄了兩個單位並肩作戰的歷史。
A-10攻擊機在機首畫上讓敵人為之膽寒的鯊魚血盆大口,其隊徽以圖文凸顯「飛虎」傳統,成為這段關鍵戰史的傳承。
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