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社論】印太友盟防務合作 遏阻中共南海霸行

發佈日期:2025/11/16 點閱:25

 美國、澳洲、紐西蘭與菲律賓等國,10月30、31兩日在南海菲律賓專屬經濟區內,舉行今年第7次「多邊海上合作行動」(MMCA)聯合軍事演習。此次演習的規模,大幅超越了以往單純的航行自由任務,主要聚焦於反潛、電子戰、海上補給加油、跨艦演練等高強度作戰科目的協同演練,顯示各盟國間的合作,正從政治宣示層面,轉向具備實質嚇阻能力的戰力整合。

 南海與周邊地區安全情勢,向來牽動印太地區利益相關國家的戰略部署和權力平衡。各國在此區域的各種動態,除了展現軍事實力外,也有測試聯盟網絡實際運作效能的用意。近期在東南亞舉行的一連串軍事演習、多邊防務會議與雙邊協定簽署,清晰彰顯印太民主國家正積極增進協調力度,建構多層次的戰略應對機制,希望遏阻中共在南海的擴張行徑,維護基於規則的區域秩序。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多國軍演地點,就位於中共單方面聲索的南海爭議水域之上,而演習期間菲律賓艦上的作戰官也證實,偵測到2艘中共海軍飛彈護衛艦和1艘情報船在附近監視,惟「並未影響活動」。多國在該水域進行複雜軍事演練的做法,正是對中共片面主張海洋權益的直接回應。

 其次,與軍演幾乎同步,第19屆東協防長會議及第12屆擴大會議(ADMM-Plus)相繼在馬來西亞吉隆坡舉行。此會議的運作機制,旨在讓東協得以和8個對話夥伴國在海洋安全、反恐、人道救援、網路防務等領域協調立場,推動實務合作。會議中,各國一致通過《吉隆坡聯合宣言》、關鍵水下基礎設施安全概念文件等多項倡議,並發表《紀念ADMM-Plus成立15週年聯合聲明》,重申東協在加強區域防務合作和韌性方面的共同承諾。

 其中,在多邊對話之外,部分國家間的雙邊防務合作,也同步深化。菲律賓與加拿大於本月2日簽署的《軍隊互訪地位協定》(SOVFA),充分體現有效的軍事協作,必須建立在穩固的法律基礎之上。加國作為東協的戰略夥伴,在進一步與菲國正式建立制度化合作機制後,為加拿大武裝部隊後續在菲律賓開展訓練演習、補給與聯合行動,提供了正式的法規依循。

 作為加國在印太地區的首份SOVFA,此舉顯示其印太戰略正從經濟與外交領域,延伸至具體的安全承諾,也象徵對南海秩序的關切,已從區域國家擴散至G7成員國。對菲律賓而言,這也將成為與美國、澳洲、日本、紐西蘭簽署軍隊訪問協定之後的第5份類似文件,使其成為印太地區防務合作網絡的關鍵節點,凸顯印太友盟間日益緊密的戰略協調。

 其次,軍事專家研判,澳洲的訴求應該是認為,未來其所有軍事、法律與外交行動,必須要有一套清晰的戰略論述加以支撐。澳洲國防部長馬勒斯於本月3日在雪梨舉行的「印太國際海事展」上發表開場致詞,正是為盟國的集體行動提供了有力註解。他指出,中共正進行「二戰後最大規模的常規軍事擴張」,甚至超過冷戰期間任何時點,而且這種軍事擴張「缺乏戰略保證」,讓周邊國家深感不安。

 馬勒斯的發言,巧妙地將先前盟國的聯合軍演和防務協定,從一種主動的制衡,重新詮釋為一種對現狀被片面改變的「必要回應」。他強調,「保護海上貿易路線的工作正變得日益危險」,直接呼應了南海安全現狀。其擲地有聲的論述,不但為盟國的集體行動,提供了道德與戰略上的正當性,也是在向國際社會呼籲,維護印太地區的和平穩定,需要所有負責任的國家共同承擔。

 近年來印太地區民主陣營國家,接連舉行各種軍事行動、多邊外交、雙邊協定、戰略論述的做法,充分體現印太民主友盟國家在面對中共海洋擴張時,正從過去的各自為政,轉變為高度協調的戰略協同。這些根據任務需求,靈活組合不同夥伴行動的模式,顯示出小區域的多邊軍事合作機制正在成形。透過「持續存在」應對策略,集體回應中共「切香腸」戰術,目的在藉由多層面的合作,打造一個具備深度、廣度與法律韌性的嚇阻體系。

 綜言之,南海地區的戰略競爭,已從單純的領土主權爭端,轉變為「基於規則的國際秩序」及「歷史性權利主張」之間的攻防與較量。印太友盟國家選擇以實力為後盾、以制度為框架、以國際法為論述的整合性戰略設計,應對中共在南海的擴張行徑,旨在確保一個穩定、開放且遵循國際法的印太地區秩序。此一防衛聯盟的擴大深化,未來勢將成為決定該地區安全態勢的關鍵因素。

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