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傳藝中心臺灣音樂館復振成果 珍貴歌謠重回生活

發佈日期:2025/10/20 點閱:14
成果展演首場由美濃客家八音團於10月25日在臺灣音樂館2樓率先開演,展現自祖輩傳承至今的樂曲。(傳藝中心提供)成果展演首場由美濃客家八音團於10月25日在臺灣音樂館2樓率先開演,展現自祖輩傳承至今的樂曲。(傳藝中心提供)

記者劉昕翊/綜合報導

 為推動族群音樂的傳承與再現,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辦理「知音識曲:臺灣音樂館館藏利用計畫」,今年度以客家八音、滿州民謠,以及卑南族、拉阿魯哇族與阿美族3個原住民族群為對象,將於10月底起陸續在臺北舉辦復振成果展演,盼讓珍貴的歌謠重新回到人們的生活之中,展現館藏活化與文化延續的實踐成果。

 計畫以館藏資料為基礎,攜手研究團隊、在地社區與耆老,共同整理、詮釋並製作教案,深入各地推廣傳唱,歷經上半年的整理研究與傳習課程,將辦理3場成果展演,首場由美濃客家八音團於10月25日在臺灣音樂館2樓率先開演,美濃客家八音團以深厚文化底蘊重現昔日陪伴婚喪喜慶、祭典儀式的樂聲,此次由團長謝宜文率領樂師及參與計畫的青年共同演奏,展現自祖輩傳承至今的樂曲,象徵重要傳統藝術的延續與再生。

 接續於10月26日在臺灣戲曲中心大表演廳舉行的《世代之聲.歌的迴憶》原住民族歌謠傳承音樂會,將集結卑南族、拉阿魯哇族與阿美族3族成果,卑南族南王、知本、利嘉、建和、下賓朗等五個部落,運用臺灣音樂館館藏中呂炳川、史惟亮、陀沅錄、賴靈恩等珍貴錄音資料作為教材,讓歷史聲音再現舞臺;拉阿魯哇族則以祭儀歌謠為核心,透過影像與數位化保存,使齊唱、輪唱、複唱等獨特演唱方式得以延續;阿美族由都蘭部落林照明頭目帶領族人,以「一起呼吸、一起歌唱」為理念,展現傳統歌謠作為文化實踐與族群連結的力量。

 壓軸場則將於11月1日回到臺灣音樂館2樓,由滿州民謠團隊展開,作為恆春半島的重要文化瑰寶,承載著地方歷史與情感,此次運用館藏資源,從國寶藝師張日貴的傳唱精神,到新生代的接力登臺,結合6位藝師與15位學員,傳習15首曲目,並完成教材、錄音、羅馬拼音校正等工作,讓珍貴的歌聲得以完整記錄與延續。

 傳藝中心表示,演出皆為免費入場,這次館藏利用計畫是一場音樂回歸土地與群體之旅,邀請民眾走進現場,一同聆聽從典藏重生的歌聲,感受不同族群以音樂述說的文化故事。

《世代之聲.歌的迴憶》原住民族歌謠傳承音樂會於10月26日在臺灣戲曲中心大表演廳舉行,將集結卑南族、拉阿魯哇族與阿美族3族成果。(傳藝中心提供)《世代之聲.歌的迴憶》原住民族歌謠傳承音樂會於10月26日在臺灣戲曲中心大表演廳舉行,將集結卑南族、拉阿魯哇族與阿美族3族成果。(傳藝中心提供)
成果展演壓軸場將於11月1日回到臺灣音樂館2樓,由滿州民謠團隊展開。(傳藝中心提供)成果展演壓軸場將於11月1日回到臺灣音樂館2樓,由滿州民謠團隊展開。(傳藝中心提供)
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