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社論】落實災防整備 強化社會應變韌性

發佈日期:2025/10/20 點閱:38

 今年第24號颱風「風神」18日凌晨在菲律賓東方海面生成,朝西沙群島方向移動,雖未直接侵襲臺灣,但其外圍暖溼氣流將與東北季風產生「共伴效應」,北部、東部及恆春半島等地昨日已陸續出現顯著降雨,未來幾天基隆北海岸、臺北東側、宜蘭與北花蓮地區,須嚴防連續性雨勢造成的土石鬆動、河川暴漲與低窪淹水等災害。

 而花蓮太魯閣燕子口17日因立霧溪邊坡崩塌形成堰塞湖,溪水一度淹過路面,儘管該阻塞河段與馬太鞍溪堰塞湖相比體積較小,但研判已有壩體滲流或溢流潰堤風險。為防患未然,工務單位正持續進行壩體開挖引流,預先疏散周邊部落及電廠員工避險。這起事件凸顯天然災害連鎖效應往往超乎想像,防範與監測絕不可鬆懈。

 面對可能的豪雨與地質風險,日前遭遇嚴重災情的花蓮縣光復鄉,18日即針對馬太鞍溪堰塞湖影響地區舉行疏散撤離演練,包括當24小時累積雨量達200毫米時,將立即對警戒區發送「災防告警細胞廣播簡訊」,並進行居民撤離收容;當堤防水位上升、發布「堰塞湖警報」時,則啟動垂直避難,由督導小組確認完成。從收容中心現場,配置床墊、睡袋、飲水與物資,模擬完整安置流程,凸顯演練不僅強化應變能力,也體現「超前部署」的居安思危精神。

 臺灣位處副熱帶季風與熱帶季風氣候區交界,又是歐亞板塊和菲律賓海板塊交界處,受陸地、海洋、洋流、地形等因素影響,不僅氣候多樣變化大,更難以避免颱風、豪雨、地震造成的直接災害,或土石流、堰塞湖等間接災害,甚至是多重複合式災害的威脅。

 雖然如此,經由過去經驗檢討,以及科學研究、制度與技術的精進,我國不僅已建立「超前部署」的防災原則,並循序建構「減災、整備、應變與復原重建」的4階段災害管理體系,有效減輕天災可能帶來的損害。

 「減災」是防災的起點,也是以生命安全為出發點的思維,其本質是在災害未發生前,就將損害最小化,控制在可承受範圍,而方式是透過土地使用規劃、工程建設與環境治理,降低災害發生的機率與衝擊,如設置山區邊坡與河道監測系統、限制高風險地區開發、強化建築耐震與防澇設計等。

 「整備」則在確保災害來臨前,每個人都有能力應處而不驚慌失措,如防災避難場所的地點設置、路線規劃、物資囤儲,以及建置預警系統、進行防災教育與演練等,讓中央和地方政府、支援單位和潛勢區民眾,在災害來臨前了解可能遭遇的情況,熟悉應對程序,必要時可迅速採取行動。

 「應變」就是從預判災害即將形成前至發生時,啟動的各項處理步驟。包括成立災害應變中心、救難單位前進指揮所,與部署救援部隊進駐災區疏散民眾、監控並強化防災設施等,此階段重視的是保障民眾生命安全、獲得即時正確資訊,並協調各部門、團體充分合作。

 而「復原重建」是災後的長期工程,涵蓋基礎設施修復、社會心理重建與社區發展再生等面向,和「減災」形成管理的反饋循環。在複合式天災已成為常態的環境背景下,唯有以「超前部署」的預防性思維,貫徹落實災害管理,提升「整合性全社會防災力量」,將學校教育、社區志工、企業責任、媒體報導等,都納入社會防災鏈路,才能真正建構現代國家強韌的防災體系。

 不可諱言,每個人都可能遭遇天災的威脅,政府固然是防災事務的主導者,但災害防救不能僅依靠公部門的作為。因此,必須建構以「共治共責」為核心理念,全民「自主防災」的社會文化,方能使每位民眾認知共同天災風險,具備安全避難能力,安然度過災害來臨時的挑戰。

 一如花蓮縣光復鄉在遭遇災情後,全臺逾10萬「鏟子超人」不辭辛勞,自發性進入災區,和國軍官兵一同救災,協助民眾重建家園,其實就是在「復原重建」的體系環節上,「整合全社會力量」的具體呈現。對於臺灣社會的啟示,不僅是「軍民同心,其利斷金」,更在於當政府與民間相互配合,統籌運用社會資源,必能形成無與倫比的防災力量,共同守護家園的團結信念也將油然而生。

 面對災害日益頻繁,我國「減災、整備、應變與復原重建」災害管理體系,在科技輔助、法制規範、教育深化等條件上逐步強化,並增加全民共同參與的元素,讓臺灣社會能以更完善的準備,強韌應對各種天災挑戰。

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