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王子昌/專題報導
金門八二三戰史館歷時1年多的整修工程,自7月11日起,以全新面貌重新對外開放,透過多元敘事角度與科技展示手法,讓遊客參觀體驗更加豐富。除展示場地全面翻新外,也首度導入圓頂式「天空劇場」觀影空間,提供沉浸式影音體驗,並納入當年前線官兵、居民、遺孀與記者等多重視角,具體建構戰役之後的集體記憶,進一步彰顯「八二三戰役」的歷史價值與文化深度。
展場全面翻新 融合現代美學
八二三戰史館於民國77年由國防部設立,90年起改由內政部金門國家公園管理處接手營運,展示戰役過程及戰地生活面貌,保存並傳承金門戰地文化。113年6月起,因應遊客新興遊憩體驗模式,捨棄舊有大量坑道石材壁面與灰質天花板,改以工業風通透場佈風格,搭配吊燈設計、底板色彩與立體造型展板,依不同主題配置文物櫥櫃與展件,區隔出6大展區,串聯起完整參觀動線,使整體空間更具現代感與沉浸感,營造出兼具歷史厚度與當代美學的展示氛圍。
一走進戰史館場館內,在「八二三戰役」中發揮關鍵效用的8吋榴彈砲,與火砲漫天齊放的戰場景況,以全面展板的呈現方式震撼映入遊客眼簾,不僅讓人直觀感受戰場中的壓迫感,更能進一步體會當年官兵在砲聲隆隆中,仍堅守崗位的堅毅與無畏。接續向右移動,伴隨「大戰前夕」、「實戰危機44天」、「運補作業」、「烽火中的歲月」、「前線人們的集體記憶」、「走過歷史的記憶」與「天空劇場」等展區,逐步引領遊客穿梭於戰役脈絡之中,從戰火爆發到後勤支援,從軍民生活到和平反思,完整勾勒出是役的全貌與多層次意涵。
在「烽火中的歲月」展區內,細分「軍民合作的戰地生活」、「單打雙不打的日子」、「戰時的聚落—南山」等主題,各式不同主題的造型展板底圖搭配當年珍貴的歷史畫面,並展出戰爭早期僅限在金門地區使用的紙幣等歷史文物,同時特別造景擬真坑洞,重現戰役期間,金門百姓在土坑道裡避難的真實場景,吸引遊客駐足體驗,進一步感受軍民同舟共濟、共渡艱困歲月的真切氛圍。
天空劇場穹幕投影 仰望戰火景象
值得一提的是,戰史館整修原有圓頂結構,重新打造「天空劇場」視聽空間,透過穹幕投影系統與仰躺式座椅,每日播映8場次,每場次建議觀影人數15人次,讓旅客身歷其境地體驗「八二三戰役」期間的金門天空,從末日般戰火紛飛的景象,到勝利後空前歡騰、人民安居樂業的榮景,形成強烈對比,更凸顯出自由和平的難能可貴。
此外,展館特別設置「前線人們的集體記憶」展區,納入前線官兵、居民、遺孀與記者等多元視角,完整呈現戰役背後的集體記憶。在那段戰備狀態成為金門人日常的年代,所有人不分年齡、性別與身分,都肩負著國防使命,而無所不在的拘束與限制,更是戰地前線民眾生活的常態。如今,透過戰史館的整修與再現,讓珍貴的生命故事與歷史片段得以延續,讓世人理解金門戰地文化的厚度與價值,不僅是對過往的追憶與紀錄,更是對未來的提醒與傳承,警醒後人珍惜和平、延續自由民主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