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戰略快評】洞悉AI認知威脅 強化堅實心理防線

發佈日期:2025/09/19 點閱:7

◎董慧明

 隨著資訊網路科技躍進發展,國家安全範疇的界限已從實體地理空間,擴及數位世界的認知心理領域。人工智慧(AI)技術的日新月異,尤其是生成式AI的普及,更讓認知安全面臨新興挑戰,其潛在威脅成為各界高度關注焦點。

 地緣政治格局下的各國戰略競爭是理解這場心理認知較量加劇的首要背景。美國智庫蘭德公司(RAND Corporation)於上月公布的《美「中」在人工通用智慧五大國安難題上的衝突、競爭與合作動因》報告明確指出,AI能力可被用於增強外部宣傳與政治影響力作戰,強權國家間的戰略利益競逐更加速驅動AI在軍事、國安領域的廣泛應用。

 運用深度偽造技術(Deepfake)製作幾可亂真的影像,或是針對特定受眾量身打造誤導性訊息,用以操縱國際輿論風向、降低國際合作意願,甚至影響民主選舉結果,皆為清晰可證的實質衝擊。

 惡意行為者將AI功能用於關鍵議題資訊操作,不僅是製造錯假與爭議訊息,更會發動「敘事洪水」,在短時間內大量產製立場一致、觀點相似卻又有些微差異的內容,形成一種虛構的群體共識,進而淹沒客觀事實與理性討論空間。

 惡意行為者也藉助AI能夠精準分析使用者數據的功能,找出社會中最具爭議性、最易分化的議題,針對不同受眾群體推送可激化情緒的內容,擴大矛盾對立,侵蝕政府與媒體的公信力。這種資訊滲透模式,已遠遠超出傳統事實查核機制的應處範圍,矛頭直指社會信任的薄弱環節。

 事實上,任何僅依靠政府由上而下的防制策略,往往顯得捉襟見肘,須省思真正的心防韌性,實源自公民社會內部,來自於每位公民的思辨能力、媒體識讀與資訊素養。以近期獲得「國際事實查核聯盟」(IFCN)認證的臺灣非營利組織「全民查假會社」為例,即證明我國公民社會自發形成的防禦機制,其專業與信譽已達到國際水準。透過公民社會團體由下而上地主動查證、釋疑,並在社群媒體中相互提醒,可有效減緩、甚至阻斷謠言的傳播鏈。

 此外,包括專業、獨立且客觀的新聞媒體在內,亦為抵禦惡意行為者發動認知作戰、敘事戰不可或缺的力量。無論是政府部門遵循透明治理的原則,主動、即時地公開資訊,抑或是攜手社會各界構建多元合作網絡,用可靠的事實壓縮謠言滋生的空間,提升民眾對國內公共事務的信賴程度,來自境外的惡意敘事就難以見縫插針。

 敵我在認知領域的較量,本質上是場爭奪民眾信任的耐力賽,無法冀望對手的鬆懈或退讓,只能持續增進社會韌性與累積公民互信來抵禦長期且嚴峻的挑戰。未來的國家安全,將愈益取決在國家公民的心防韌性。面對無形的認知、敘事戰攻勢,唯有建立資訊公開、媒體專業環境,公民具備思辨能力的社會,方能真正打造出敵人難以撼動的心理防線。(作者為國防大學政戰學院中共軍事事務研究所副教授)

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