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戰略快評】美「中」競逐形塑地緣格局 東協維繫戰略自主

發佈日期:2025/11/21 點閱:21

◎董慧明

 當前印太地區地緣政治格局深受美「中」戰略競逐所形塑。南海爭端在多方角力態勢下,也已從單純領土主權爭議,擴展為海洋秩序、國際法規範和區域安全架構的全方位較量。複雜多變的情勢,更讓身處其中的東協需設法維繫戰略自主。

 為達此目標,「東協中心性」(ASEAN Centrality)成為其應對外部環境變遷的核心外交原則與存續之道。從「東亞峰會」到「東協區域論壇」,再到國防領域的「東協防長會議」(ADMM)及「東協防長擴大會議」(ADMM-Plus),東協確保了自身在議程設定、規範與促進溝通層面的主導角色,同時表現無可取代的包容性。

 尤其在各國互信基礎薄弱、軍事活動頻繁的區域環境下,由東協搭建的多邊對話機制,儘管其價值體現並非在對特定危機做出強而有力的決議,惟溝通管道本身即是一種穩定力量,為各國提供了一個管理分歧、避免誤判的寶貴機會。

 檢視10月31日、11月1日在馬來西亞吉隆坡,舉行的「第19屆東協防長會議」及「第12屆擴大會議」,便具體展現東協的平衡策略。在《吉隆坡聯合宣言》中,東協一方面歡迎與美國舉行聯合演習;另一方面也規劃以「再加一」(Plus One)形式,與中共、印度、南韓等國舉行類似軍事交流。同時在包含美、「中」等8個對話夥伴國的場合中,發表《紀念ADMM-Plus成立15週年聯合聲明》,重申東協在區域防務合作中的中心地位。這些安排並非政策搖擺,而是刻意為之的「不選邊」策略。

 藉由向所有大國開放合作機會,東協試圖稀釋任何單一國家對區域安全議程的主導權,避免自身淪為任何一方的附屬。在議程設定上,東協防長會議將議程延伸至網路安全、關鍵水下基礎設施防護等非傳統安全領域。其策略選擇頗具深意:在這些新興領域,大國的對立態勢尚不如傳統軍事領域尖銳,更容易尋求技術性合作的共同點,有助於在緊張政治氛圍下,持續累積成員國與對話夥伴之間的合作與信任基礎。

 然而,作為一項戰略原則,「東協中心性」的維繫仍有其內外制約因素。在內部,東協成員國之間存在明顯的利益差異與政策分歧,導致難以形成一致的對外立場。根據新加坡「尤索夫伊薩東南亞研究所」發布的年度《東南亞態勢報告》,該地區政治菁英對於美「中」兩強的信任與偏好程度持續分歧,顯示東協內部難以凝聚共識的現實。

 在外部,美「中」兩國也各自削弱「東協中心性」的實質作用。包括美國近年積極推動「小多邊主義」安全合作;中共則運用其經濟影響力,積極拉攏個別東南亞國家,進而影響東協內部決策。

 在安全與利益交織的複雜局面下,東協的戰略自主仍是個動態平衡過程。「東協中心性」能否有效運作,取決於成員國是否能在核心利益上達成最低限度共識,以及領導層能否以靈活務實的外交手腕,在強權競爭的縫隙中為東南亞開創自主道路。

(作者為國防大學政戰學院中共軍事事務研究所副教授)

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