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豐饒
中華民國國軍是有光榮傳統和中心思想的,自古以來,一支能征善戰的部隊,除了訓練精良,更須有堅定的中心信仰。以抗戰名將戴安瀾為例,戴安瀾生於民國前八年,卒於民國三十年;短短三十八年的人生旅程中,寫下輝煌彪炳勳業,是國軍官兵所景仰、中外名將所欽敬的軍人。
抗戰時期,戴安瀾任中國遠征軍第二○○師師長,於民國三十一年初率萬餘部眾深入緬甸,參與救援英軍的戰役。在同古保衛戰前夕,他在留給妻子的遺書中寫著:「現孤軍奮鬥,決心全部犧牲,以報國家養育!為國戰死,事極光榮。」面對敵眾我寡,戴安瀾不懼不驚,號令全軍:「雖戰至一兵一卒,也必死守同古!」戴安瀾率部出擊敵軍五千餘人,掩護英軍撤退,取得出國參戰的首次勝利,也讓英軍從此對國軍官兵「不懼敵、不怕死」英勇善戰的表現刮目相看,那崇敬之心、戎旅情誼更延續到臺灣。
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我國遠佂軍在緬甸的仁安羌之戰成功打敗敵軍,救了被敵軍包圍多日的七千多名英軍。也在獲救之列的英軍上尉費茲派翠克(Gerald Fitzpatrick),對此非常感念中華民國國軍;費茲派翠克說:「一九四二年後的人生,是中華民國國軍所賜予的。」雖然他已在二○一八年八月底以九十九歲高齡辭世,但他生前曾多次表示,死後想以我國國旗「覆棺」。
費茲派翠克曾於二○一三、二○一四年間來臺,向中華民國政府致敬,並感謝當時的幫助。憶起當年在緬甸戰場上,我國國軍忍著飢餓,慷慨與他們分享食物,並不惜撕破乾淨衣服為他們包紮傷口……那些回憶不但是費茲派翠克牢記在心的「珍貴資產」,他還以「中華民國國軍的一分子」自居,以「留給後代身為中華民國國軍為榮」的「遺產」,以「昭示兒孫」。費茲派翠克表示,死後希望能入祀忠烈祠,由中華民國軍人扶棺,且棺木要以中華民國國旗覆蓋。因為入祀忠烈祠須具有「為我國在戰場上犧牲」的規定,因此費茲派翠克「入祀忠烈祠」的願望終成遺憾。
儘管費茲派翠克不能「入祀忠烈祠」,但他去世時,我國國防部已請駐英官員向其家屬致意,並協助完成他的願望──以中華民國國旗「覆棺」!那場跨越世紀、超出歐亞地域的「戰場之德之愛」,流傳至今,依舊為當時在緬參與作戰的盟軍官兵稱頌。
軍人志節最高表現就是「我死國生」,戴安瀾率領的「遠征軍第二○○師」寫下輝耀古今的戰史,證明國軍是一支驍勇善戰、澤被盟軍的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