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刊日:2024/09/10
作者:文/鐘艾
期數:421
點閱:610
古語云:「民以食為天」,說明飲食對物種的生存至關重要。不僅不同國家有不同的飲食文化,在臺灣,本身也涵容了多種飲食文化。飲食習慣來自個人過去潛移默化的生活經驗、不同的家庭成長背景,有人的早餐是清粥小菜或是一碗肉燥飯配牛肉湯、有人則是豆漿、燒餅、油條、蘿蔔糕、有人則以清爽的蛋沙拉配杯牛奶或黑咖啡做為一天的開始;當南轅北轍的飲食習慣共同進入婚姻家庭時,往往「吃」卻成了衝突的來源。想要好好慶祝結婚週年紀念,一個想要走西式牛排路線,另一個卻慕名臺菜餐廳許久,而當有了孩子後,衝突可能更白熱化,好比要在家開伙或是叫外賣,該想吃就吃、吃飽即可,又或者是不能浪費食物、連一粒米都不該遺留,關於「吃」這件看似簡單又日常的事,夫妻在意見相左讓飯桌成為戰場時,該如何化干戈為玉帛?關於對彼此的理解與妥協,實為一門夫妻相處的學問,以下兩點提醒供各位讀者參考:
嘗試調整溝通語句 尊重雙方喜好
關於衝突的開始,往往起源觀點與角度的不同,但真正肇生衝突的關鍵是來自雙方「如何回應」彼此的不同。「你是把鹽當成糖加錯嗎?吃太甜了啦!難怪愈吃愈胖」、「你們家都煮得很沒有味道你都沒發現嗎?真的很難吃!」以嘲笑或反諷的方式表達自己的觀感,只會讓對方感到不舒服,繼而興起防衛或攻擊的反效果。在溝通過程中應以「我們」為出發,例如:「最近健檢有提到幾個紅字,感覺我們有一陣子也吃比較多高甜、高熱量的食物,接下來幾餐改換清淡一點的口味,好嗎?」、(先自備胡椒鹽等調味料)「這個是同事推薦的,我先試試看好不好吃(另外加進調味),我們下次煮食可以再加一些」;當然,對方也有可能會拒絕,畢竟飲食習慣也受雙方原生家庭、生活經歷所影響,但避免批評,以「邀請共同」為出發點,才能達到溝通的功效。
將飲食話題 成為拉近彼此的關鍵
飲食是重要的日常,偶爾邀請對方一同進廚房料理,從對方的料理習慣理解其成長故事時,便成為更靠近彼此的素材。例如:煮魚湯的方式不同,理解為何對方煮魚湯一定要用電鍋,而對方娓娓道出小時候住院,母親天天以電鍋熬湯來保留鮮甜口感的回憶時,我們更能理解到對方在飲食中,除了滿足了幼時溫暖的記憶,也是在表達對親人的思念,當你在接納對方的方式同時,也是一種心靈上的陪伴。
結婚後要面對的課題實在多元,從柴米油鹽、家事分工到育兒方式,從生活樣貌到工作形態與態度,當我們能明確意識到,「的確!我們本來就是不同的個體」,先安撫自己期待中的失落與對對方的失望,以尊重的方式向對方提出邀請,並接納對方的決定,才能朝更緊密的家人前進。小至從每日的飲食料理中開始練習保有這樣的態度,明白雙方口味與習慣不同,讓彼此意識到並非雙方的一切都要被同步,必要時,分開吃,有如夫妻對床的習慣不同而分床睡,隨時懷抱著開放與願意溝通的心,在婚姻中也能讓雙方站在這樣的角度來看待每一件事情,才能讓彼此真正成長,走向更久遠的未來。
電子書訂閱請點以下網址:
◎Hyread ebook (網址:https://ebook.hyread.com.tw/magazine.jsp?jid=377)
◎Myboo (網址:http://mybook.taiwanmobile.com/magazine)
◎pubu (網址:https://www.pubu.com.tw/magazine/382199)
◎利用臺北市立圖書館的借書證,登入臺北好讀電子書平臺(網址:http://tpml.ebook.hyread.com.tw/),不論是電腦、手機或平板都能借閱唷!
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