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刊日:2020/01/10
作者:鄧弼士
期數:393
點閱:971
啞鈴弓步跨
1.雙手持啞鈴分置於大腿兩側,雙腳與肩同寬,兩腳掌互相平行。
2.右腳向前跨一大步,觸地後膝蓋慢慢彎曲,同時後腳膝蓋也跟著彎曲直至快接觸地面。此時後腳腳跟離地,全身重量平均分配,軀幹保持與地面垂直。
3.前導腳用力推地,連帶臀、髖一起用力將軀幹上推,隨後前導腳退回原始位置,換腳操作。軀幹上推過程需保持直立,避免前傾或後仰。
要衡量一國軍事能量,最基礎的成員素質向來是評估重點。其中,軍士兵的肌力與體能水準,更攸關戰鬥部隊實力的重要元素。肌力強弱與全身力量是否均衡發展,不僅與健康息息相關,更與戰技表現、持久戰鬥等要素有緊密鏈結。根據2018年的統計,美國陸軍逾10萬名士兵處於無法部署的狀態,其中有相當大的比例是因為在訓練過程中負傷而無法部署,凸顯肌力不足、協調性不佳,甚至是訓練模式的不適合,對軍隊造成的負面影響。
原有體適能鑑測無法滿足
當前戰鬥需求
隨著冷戰結束、第四波戰爭興起,軍事作戰的樣貌與過去大大不同,連帶地各種戰術動作需要的肌力表現方式也隨之變化。舉例而言,限制空間作戰充斥大量短距離衝刺,或是節奏快、強度高的戰術動作。使用的能量系統以磷化物或乳酸系統為主,肌肉力量表現著重爆發力與最大肌力;然而,高次數的伏地挺身、仰臥起坐或長距離慢跑的訓練模式,主要為有氧系統與肌耐力的表現,與當前作戰形態的需求明顯產生落差。
維持部隊戰鬥力需要科學訓練法
面對前述情勢,美陸軍認為要維持部隊戰鬥力與殺傷力,就體能訓練而言須採取新的科學訓練方法。原本的「陸軍體適能鑑測」(APFT)為陸軍軍官學校於1958年制定,以伏地挺身、仰臥起坐與2英里長跑(約3200公尺)測驗官兵的肌力、耐力與心肺功能。然而,當前作戰更需要的是最大肌力表現、肌耐力、爆發力、速度、敏捷性、心肺耐力、平衡感、柔軟度、協調性與反應時間。APFT不但難以反映前述能力,甚至得花更多訓練時間才能滿足戰鬥需求,讓士兵容易因過度訓練而增加受傷風險。
「陸軍戰鬥體適能鑑測」
為更精準掌握官兵戰備能力、轉化陸軍體能文化、減少與預防士兵受傷,並強化心理韌性與耐力,「陸軍訓練暨準則指揮部」(TRADOC)參考陸戰隊的「體適能鑑測」、「戰鬥體適能鑑測」,與空軍「戰術空管組」的訓練模式,以及10多個國家的軍隊與體育組織對體能評估方式後,擬定出包含6大項目的「陸軍戰鬥體適能鑑測」(ACFT)。
項目1:重複3次硬舉的最大
重量(3RM)
該項目需於5分鐘內測完。受測者須以六角槓完成3RM的硬舉。假設士兵挑戰失敗,允許休息2分鐘後挑戰較輕重量;假設士兵通過測試,休息2分鐘後也可挑戰更重的重量。總測驗次數為2次,及格重量與滿百重量分別為140磅(約63.5公斤)與340磅(約154.22公斤)。
硬舉為全身性動作,目標肌群包含臀大肌、半膜肌、半腱肌、股二頭肌、骨外側肌、股中肌、股內側肌、股直肌、腹外斜肌、闊背肌、大圓肌、下斜方肌等肌群,考驗士兵肌力、柔軟度與平衡感,反映士兵能否安全、有效地自地面上拿起重物,或在負重跳躍時能否安全著地。硬舉愈重的人,代表在大重量負荷下進行長距離移動時,上下背受傷的風險愈低。換言之,其與士兵在戰場上搬運裝備、撤離傷兵的能力有關。
項目2:站姿爆發投擲
測驗時間約3分鐘。士兵雙手持10磅(約4.54公斤)藥球,屈髖向下向後蹲坐,隨後用力蹬起、順勢將藥球後拋。每位士兵可測驗2次,取其中距離最長的一次為正式成績,及格與滿百成績分別為4公尺與13公尺。
站姿爆發投擲徵召肌群遍及全身,包括股直肌、股外側肌、股內側肌、脛骨前肌、臀大肌、股二頭肌、腓腸肌、三角肌、胸大肌、腹直肌、腹外斜肌、前臂前後肌群、斜方肌、大圓肌與闊背肌。該動作考驗爆發力、平衡感與柔軟度,能協助官兵掌握戰場上一切與爆發力有關的動作,如格鬥、投擲手榴彈或各式裝備、翻牆或協助夥伴攀牆、穿越障礙。
在美軍為六大項目安排的輔助訓練中,有不少即使在家也能操作,配合均衡、乾淨的飲食模式,想要擁有好身材與體能也不是難事。
閱讀請點以下網址:
◎Hyread ebook (網址:https://ebook.hyread.com.tw/store_mz_search.jsp)
◎Mybook (網址:http://mybook.taiwanmobile.com/magazine)
◎udn閱讀吧 (網址:http://reading.udn.com/v2/magMain.do)
◎利用臺北市立圖書館的借書證,登入臺北好讀電子書平臺(網址:http://tpml.ebook.hyread.com.tw/),不論是電腦、手機或平板都能借閱唷!
爆發肩推
1.雙腳與肩同寬,雙手手持啞鈴置於胸前,掌心面對自己,手肘低於肩膀,避免聳肩。
2.屈髖向後略為下蹲,隨後用力蹬起、順勢將雙手手腕旋轉並將啞鈴上推,當手肘推至肩膀處時,掌心彼此相對。
3.手腕持續轉動並向上推動啞鈴至最高點,此時掌心朝前,再依相同路徑回至原點。
單手啞鈴臥推
1. 上身左半部仰躺於臥推椅上,右半部懸空,左腳置於椅凳上,右腳踩地,右手手持啞鈴,將啞鈴推至肩部上方。此時左手伸直置於身體左側。
2. 吸氣、閉氣、核心收緊,挺胸並將背肌後收下放(整個動作全程需保持挺胸與背闊肌收緊,感覺像背肌夾緊一枝筆),將啞鈴穩定下移至下胸處。此時左手繃緊伸直,全程置於身體左側。
3. 右腳用力下踩(臀部不可離開椅面),用右手與胸部力量將啞鈴上推至頂點,上推過程緩緩吐氣。隨後換邊操作。
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