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光輝八二三勝利一甲子 水墨戰畫賞析導覽

出刊日:2018/09/14 作者:文/張旭光 期數:385 點閱:36
作品長500cm,高150cm,水墨紙本設色。作品長500cm,高150cm,水墨紙本設色。
文/張旭光 圖/吳佲璋翻攝

藝術,在中外古今戰史中所扮演的角色非常重要。筆者留學西班牙藝術學院時,考研了藝術大師畢卡索為西班牙內戰時期繪製的曠世名作「格爾尼卡」(長776cm,高349cm,1937/油彩畫布,西班牙蘇菲亞皇后國家藝術中心博物館/馬德里),就是以藝術創作控訴戰爭之無情與生命人本價值的偉大作品。今年是金門八二三戰役勝利60週年紀念活動的重要時刻,國防部特別在日前邀集十位藝術家,前往金門及當時尚未開放觀光的大膽島,在李奇茂教授帶領下逐步體驗60 年前金門戰地當時的各種艱難環境,並共同創作藝術鉅作「光輝八二三勝利一甲子」。筆者曾擔任國防美術館首任館長,有幸親臨隨行參與學習及見證此歷史的榮耀時刻,特別以中外歷史戰畫的研究角度來推薦此作品。
李教授是政工幹校藝術系五期畢業,八二三戰役時刻正分發在金門基層任官服務,他以老兵身分在一甲子後重返金門,有感而發地說,現今的臺海安定都是中華民國國軍所奠定而來……。
總覽此件大作,可以感受到作品氣勢磅礡、布局宏偉,人物描繪生動。擔任此畫人物主筆之一的沈禎老師是筆者大學藝術系時期的師長,向筆者傳述對於此作的創作感言:構築光輝八二三作品畫面的主要部分,是描繪經國先生親臨視察戰地的場域,當時邀請了中外國際記者見證歷史,也是作品的主軸。創作過程中較重要的是構圖與構思戰地元素表現,主題人事物的強調,需遵從史實與考證當時的國軍裝備,所以有許多考據的項目,對畫家而言這些都是挑戰,試想如果把現今國軍裝備搬到八二三時代去描繪,那就極為不適當了。筆者在金門現地參訪時,所有藝術家皆勤做筆記與記錄影像,為的就是讓返臺後的創作能還原歷史真相。
李奇茂教授領導藝術名家共同繪製的鉅作〈光輝八二三勝利一甲子〉,必將成為中華民族的格爾尼卡,成為一件光輝璀璨的藝術資產。

畫作細部導覽
自八二三老兵李奇茂教授題跋開啟序幕。
1.從右前方的瓊麻刺網做為畫面的導入點,用意也在提醒賞畫者本作品所描寫的戰亂時代。皴染層次分明的嚴峻花崗岩石後方,描繪時時與官兵同在的經國先生,一身親民衣著視導戰地,頭戴鋼盔正向當時邀請而來的國際記者分析戰地的情境,讓中外記者一同見證共軍砲火的蠻橫行徑。
2.中後方描繪的是當時金門民宅正遭受共軍砲擊的慘烈景象,閩南傳統民居層層疊疊的聚落構圖表現獨特,光是局部審視畫面就已是一件極為精美作品。
3.左前方大批人群則是描繪我英勇金門駐軍,在戰火中構築工事及搶補軍民所需物資,描繪的人物雖小,但服裝、裝備與設施等等,為了原貌重現,畫家們皆是仔細考證過後才下筆創作。
4.藉由將士運補動線往左方遠處透視遞減,將畫面視線導向漫天烽火中,左上方的料羅灣運補搶灘作業,只見俗稱「開口笑」的「中字號」戰車登陸艦(LST),搭配大小艦艇正在進行聞名中外的「料羅搶灘運補」。在創作畫家群的巧妙構圖安排下,此處以LST的搶灘方向,作為賞畫者對整幅鉅作視線的折返點,再導回煙硝蔽天右方正遭受嚴重砲擊的閩南聚落群,繼續流連忘返於畫面的緊湊視覺律動中。

閱讀全文請點以下網址:




閱讀請點以下網址:

◎Hyread ebook (網址:https://ebook.hyread.com.tw/store_mz_search.jsp)

◎Mybook (網址:http://mybook.taiwanmobile.com/magazine)

◎udn閱讀吧 (網址:http://reading.udn.com/v2/magMain.do)

◎利用臺北市立圖書館的借書證,登入臺北好讀電子書平臺(網址:http://tpml.ebook.hyread.com.tw/),不論是電腦、手機或平板都能借閱唷!


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