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軍事好好玩】戰場救護前線─守護官兵健康 強化作戰效能

發佈日期:2025/11/13 點閱:30
 「戰術戰傷情境模擬訓練系統」結合VR及定位、體感裝置等,訓練官兵遭敵攻擊情境下,完成自救互救。(本報資料照片) 「戰術戰傷情境模擬訓練系統」結合VR及定位、體感裝置等,訓練官兵遭敵攻擊情境下,完成自救互救。(本報資料照片)

文:記者李承勳

 為提升現代軍醫在急救、災難與戰傷救護處置質量,國防部軍醫局建構軍陣醫學核心能力,以強化部隊緊急救護能量;並依照軍陣醫學的核心能力與任務特性,區分作戰醫療支援、戰場戰傷救護、航空暨潛水醫學等重點發展領域,有效整合醫學研究、臨床技能與資源,配合導入各類先進模擬系統,以達支撐戰力與鞏固戰場救護能量為目標。

 衛勤訓練中心─戰術戰傷救護 淬鍊專業職能

 國防醫學大學「衛勤訓練中心」,是國內首座導入人工智慧技術的「戰術戰傷及災難事故救護訓練」大樓,其中建置包括「戰術戰傷情境模擬訓練系統」、「重大災難事故情境模擬訓練系統」、「載具照護模擬訓練系統」、「多功能救護技能訓練教室」及「危害環境與物質救護訓練教室」等5大訓場,展現國軍戰傷急護之專業能量。

 在「戰術戰傷情境模擬訓練系統」中,官兵藉由頭戴式VR等裝置,模擬在敵火情境下進行自救互救等照護作業,從虛擬實境中,為傷患進行大量出血處置,並施以出血控制、呼吸道建立氣胸處置等戰傷救護流程;「載具照護模擬訓練系統」方面則是設置UH-60M直升機、悍馬型及城市型救護車等戰災後送載具。演練中,官兵需不斷在狹小的空間內行動,專注進行傷患搶救及後送任務,藉仿真情境及想定,提升戰場應變與處置能力。

 前進外科小組─緊急醫療支援 爭取黃金時間

 國軍前進外科小組為軍醫局所屬單位,於民國113年開始執行「國軍前進外科小組裝備整備」工作。「前進外科小組」在標準配置下由10人編組,無論是在戰場前線或重大災害發生時的相對安全地點,面對重症傷患,該小組須於「黃金1小時」內完成緊急戰傷救護,以提高患者存活機會。

 為快速穩定患者生命跡象,小組須即時執行「損傷控制復甦」與「損傷控制手術」2大核心任務。前者是針對患者進行快速醫療處置,目的是預防或延緩不可逆的生理惡化;後者則由外科醫師執行關鍵性救命手術,僅進行維生必要的介入,而非一般醫院中的完整手術流程。如此一來,便能提升重傷患者存活率,並迅速後送至更高層級醫療機構,爭取寶貴治療時間與存活機會。

 潛水醫學部高壓氧中心─防治潛水傷害 強化醫療韌性

 左營總醫院「潛水醫學部高壓氧中心」不僅支援國軍水下救援的醫療工作,同時在軍事訓練與臨床醫療皆扮演關鍵角色。其中,最具特色的「軍方子母艙結合演練」,是國軍每年重要演訓項目,模擬軍艦上的減壓子艙,將潛水傷患透過陸、海、空等運送方式,轉送至左營總醫院的治療母艙,無縫接軌地進行潛水病症緊急處置,有效提升傷患救治效率與成功率。

 此外,為評估官兵在異常氣壓環境下的生理調適能力及壓力耐受度,設有「異常氣壓作業人員職前及職業體檢—試壓(耐氧)測試」,用以篩選最適合執行特殊氣壓任務的人員。值得一提的是,中心擁有全國唯一的「模擬深海潛水訓練艙」,最大模擬至水下450呎深度,潛水人員在出海作業,或執行外海高風險潛水任務前,皆會先在訓練室濕槽進行模擬深潛訓練。

 航訓中心─培育飛鷹推手 降低飛安風險

 左營總醫院岡山分院「航訓中心」在航空生理醫學研究與飛行員訓練領域中,占有舉足輕重地位,不僅是專業航空醫療人員的醫學重鎮,亦是培育新一代飛行員的推手。中心推動的2大核心訓練項目為「航空生理訓練」與「高G耐力訓練」,其中,航空生理訓練包括低壓艙航訓練、彈射訓練及空間迷向訓練,能有效模擬飛行員於任務中所面臨的低壓與特殊環境,有助提升生理適應能力與應變處置能力。

 為使戰鬥機飛行員學習正確抗G動作的不二法門,在「高G耐力訓練」中,飛行員進入人體離心機,體驗G力對人體的影響並熟練抗G動作。透過初、中、高級的高G耐力訓練,以及每5年實施的複訓,定期檢測飛行員現階段的鬆弛性G耐力和緊張性G耐力,進而強化G力昏迷危害之警覺性,防範因昏迷而肇致重大飛安事故。

 潛水生理訓練中心─貼近真實環境 提升訓練成效

 「潛水生理訓練中心」設置亞太地區少數同級系統之一、全臺首座「飽和潛水模擬訓練艙」,模擬深海高壓環境,提供潛水官兵與特戰人員真實訓練情境,並能支援海難救援、減壓症緊急治療及潛水員體能評估等任務。其中,模擬飽和潛水訓練艙可支援長達1個月飽和潛水訓練,讓潛水員顯著延長在100公尺以上的深度潛水時間,不會增加發生減壓症風險。

 國軍前進外科小組為軍醫局所屬單位。圖為花蓮馬太鞍溪堰塞湖溢流釀災,國軍「前進外科小組」即由包含國軍醫院醫師等醫務人員進駐災區,強化醫療服務量能。(本報資料照片) 國軍前進外科小組為軍醫局所屬單位。圖為花蓮馬太鞍溪堰塞湖溢流釀災,國軍「前進外科小組」即由包含國軍醫院醫師等醫務人員進駐災區,強化醫療服務量能。(本報資料照片)
 潛水組學員在訓練艙內模擬大量出血,由潛生士進行緊急醫療處置。(本報資料照片) 潛水組學員在訓練艙內模擬大量出血,由潛生士進行緊急醫療處置。(本報資料照片)
 低壓艙航訓練,學員體驗大氣壓力變化和缺氧狀況下的生理反應。(本報資料照片) 低壓艙航訓練,學員體驗大氣壓力變化和缺氧狀況下的生理反應。(本報資料照片)
 「飽和潛水模擬訓練艙」可執行長達1個月的飽和潛水訓練,讓訓練更貼近真實環境。(本報資料照片) 「飽和潛水模擬訓練艙」可執行長達1個月的飽和潛水訓練,讓訓練更貼近真實環境。(本報資料照片)
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