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孝煌
美國國防部(戰爭部)部長赫格塞斯正在推動陸軍的深度結構式轉型。他在4月30日的一份備忘錄中,指示陸軍部長大幅調整陸軍體系,打造一支「更精實、更致命」的部隊,優先任務為保衛國土與嚇阻中共在印太地區的行動。
川普政府將本土防衛列為首要任務,包括強化南方邊境安全,建構「金穹」多層次飛彈防禦計畫,但也將嚇阻中共視為戰略重心,這將使資源重心向印太傾斜,因而犠牲其他戰區。
陸軍的結構性改革包括縮編或關閉功能重覆的司令部,合併各級司令部,整合動能、非動能、太空與無人系統作戰能力;減少並重組載人攻擊直升機部隊;以蜂群無人機增強戰力;逐步淘汰「過時」部隊,如部分裝甲與航空單位;建立新型旅戰鬥隊與無人化部隊。其中有多項目標要在2026至2027年間完成,如在「電磁與低空制空領域取得優勢」,陸軍須在師級部隊配備無人系統與地/空發射效應器;將先進製造技術(如3D列印)導入作戰單位;反無人機系統須於2026年前整合至排級、2027年前推廣至連級單位;2027年前,戰區級、軍團級與師級司令部須建置完成以AI驅動的指揮管制系統。
此外要求停止採購過時系統,取消或縮減效能低下或重複性計畫,例如部分載人航空器、過量的地面平臺及老舊無人機,因為「昨天的武器無法贏得明天的戰爭」。同時在具成本效益的情況下,擴大多年期採購合約。
美陸軍參謀長喬治上將表示,問題不在缺乏創新,而是不夠快。去年,陸軍推動「接觸中轉型」(Transforming in Contact),讓部隊在演訓及部署中直接試驗新興能力。今年1月,第10山地師第3旅在驗收演習中,無人機的運用數量創下新高。
美陸軍部長德里斯科則指出,烏克蘭戰事顯示,舊式作戰方式已不再適用。高層長官的指導讓陸軍得以作出艱難但必要的決策,把資源重新分配到最能提升士兵殺傷力的方向。
2016年,時任太平洋司令部(後更名為印太司令部)司令哈里斯上將指出,當前與未來安全環境,將要求所有軍種在非傳統域發揮影響力,意味著陸軍必須能夠擊沉艦艇、癱瘓衛星、擊落飛彈,乃至駭入或干擾敵方指揮控制能力。
陸軍在相當程度上達成當初設定的許多目標,已完成多項多領域作戰概念的發展,將情報、資訊、網路、電磁作戰與太空(I2CEWS)能力,整合至既有的火力指揮架構中,建立多領域實驗部隊,並加以裝備化及實務化;另發展至旅以下的基層部隊,以便快速建立多領域作戰能力。例如今年在菲律賓舉行的「護衛軍刀」演習中,陸軍在陸戰隊支援下發射「提豐」系統的SM-6飛彈打擊海上目標。
在多領域作戰架構中,非動能擊殺與動能同等重要。電子戰已獲美陸軍更多關注。喬治在最近一次簡報中提到,電磁作戰是核心能力之一。此次美國陸軍轉型計畫目的,在使陸軍透過調整作戰、訓練、組織和裝備,轉型為一支更精簡、更致命的力量。(作者為國防院中共政軍與作戰概念研究所副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