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王子昌/臺北報導
國防部昨日表示,國軍無人載具發展以「科技取代人力、火力取代兵力」為原則,朝量大、價廉、可消耗、即偵即攻等方向規劃,依作戰任務劃分「聯戰、戰術及戰鬥」等層級兵、火力運用,朝「新訓練、新思維、新裝備、新科技」建軍整備發展。國防部長顧立雄強調,將依國防科技產業政策指導,結合民間力量,藉由多元管道持續籌獲各式無人載具,以加速形成戰力。
積極籌獲無人載具 發展作戰教則
顧部長昨日出席立法院外交及國防委員會,針對「因應無人載具大量投入現今戰場,我國軍如何構建無人載具部隊及訓練規劃、裝備籌獲等具體作法」進行報告,並備質詢,並由作戰及計畫參謀次長室次長連志威中將,報告無人載具作戰運用、訓練規劃及裝備籌獲等內容。
顧部長指出,烏克蘭廣泛運用民間價廉、大量生產之無人載具,充分發揮不對稱作戰優勢,成功遲滯俄軍進攻及企圖,此一經驗足資借鏡。國軍依敵情威脅及防衛作戰需求,各監偵型及攻擊型無人機皆陸續獲裝,且已建置專責部隊,同步發展訓練規範及作戰教則,並將納入115年下半年戰演訓驗證。
劃分多層級火力運用 滿足作戰需求
連志威表示,國軍依作戰任務劃分不同兵、火力運用,「聯戰層級」在執行長時間、遠航程之臺灣周邊聯合海、空域偵蒐、監視與攻擊任務,「戰術層級」於戰時執行對敵海上及登陸部隊目標偵蒐及識別,誘使敵艦船團消耗防空飛彈,「戰鬥層級」則採即時偵蒐及識別,延伸原建置武器攻擊及警戒距離,協力遂行濱海、灘岸戰鬥、縱深防禦及持久作戰。
連志威指出,現行專責軍種無人機訓練機構,計有陸軍無人機訓練中心等4個單位,集中資源於戰術層級實施高階訓練,計有「無人機師資班」等10類,以擴充訓練量能。在裝備籌獲上,已逐年獲得監偵型6型及攻擊型4型,並委由中科院籌建遙控無人機防禦、商購外島無人機反制及部隊可攜式無人機反制等系統。
此外,有關「可攜式無人機反制系統」公開閱覽案,顧部長說明仍在建案階段,細節不便透露。陸軍參謀長陳建義中將補充,旨在蒐集商情與廠商意見,並非正式對外招標。
對美軍購首批MQ-9B 明年第3季交機
另空軍參謀長李慶然中將指出,對美軍購MQ-9B無人機首批2架進度正常,將於115年第3季如期交機,且該型機由地面控制站單向對接,資料鏈內容不會先經美方再回傳至我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