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社論】落實健康管理 強化體能鞏固戰力

發佈日期:2025/11/07 點閱:36

 今日是傳統節氣上的「立冬」,除了象徵萬物收藏,也代表氣候即將轉寒。對肩負國家安全的國軍官兵而言,節氣更迭不僅是氣溫下降,更是一年一度嚴峻的「戰備警示期」,也是對人體生理系統的全面壓力測試,隱藏著一定程度的健康風險。全體官兵應以嚴謹的態度,做好自身健康管理工作,以鞏固堅實戰力。

 醫學數據揭示,冬季是心血管疾病發病率與死亡率的高峰期。就生理機制而言,當寒冷成為生物壓力源,將促使人體「血管收縮」以維持核心體溫,此一反應將直接導致血壓升高,大幅增加心臟病發作、中風等風險。冬季同時也是流感、COVID-19等呼吸道感染的高發期,而感染本身即是誘發心臟事件的獨立危險因素。日照減少亦可能影響官兵心理健康,增加季節性憂鬱風險。

 我們知道,「健康即國力」是國軍建軍備戰的核心指導原則,因為武裝力量的健康,與國家存續有著最直接的戰略連結。在現代軍事理論中,戰力的高下,是建立在人員身體、認知與情感的全面優化之上,是「卓越體能」與「堅韌心理」的總體表現。官兵為軍隊「最重要的資產」,其健康、士氣與生活品質,皆是維繫戰鬥效能的關鍵支柱。

 現代戰爭講求「戰力持續」,基礎在於對武器裝備的「預防性維護」。國防部的健康管理體系,則是將這套嚴謹邏輯,應用於最關鍵的「人力武器系統」之上。如同精密裝備需要定期檢測,國軍的年度體檢就是對人員的先進診斷。每一次體檢報告標定出的異常項目,等同於鑑別出裝備的潛在故障。

 國軍的健康管理體系,是一套具備「強制力、追蹤性、連動性」的主動管理框架。核心即是「國軍人員體格檢查作業規定」,以及據此衍生的「年度體檢異常結果三級管理」政策,其運作邏輯,展現精密的管理巧思。首先,所有官兵每年必須完成定檢,以「早期發現」血壓、BMI或實驗室檢查的異常項目。一旦發現異常,即啟動「三級管理」。

 此時,責任不再僅是官兵個人。官兵被要求必須複診並接受定期追蹤治療。單位軍醫部門負有主動追蹤之責,依規定必須每月追蹤個案回診情形,並每季於軍醫業務會報中提報。單位主官亦應定期聽取健康狀況報告,將「知官識兵」從心緒掌握,延伸至客觀上的生理健康。

 而其中最關鍵的設計,在於將健康與職涯發展強力連結。官兵須經由複診與追蹤治療,達到「健康合格值」。唯有達到「健康合格值」的官兵,才具備參加年度體能鑑測的資格。而「健康狀況」與「體測成績」這2項紀錄,將被納入個人人事檔案,作為階級晉升的重要參考。

 在制度之外,個人健康管理仍須依賴「3大支柱」:充足睡眠、均衡營養、適量運動。這3者並非獨立選項,而是一套緊密相連的「共生系統」。質言之,軍事訓練是「疲勞—恢復」的循環。高強度訓練後,若缺乏足夠睡眠來恢復,身體將不斷累積疲勞,導致運動傷害。睡眠剝奪更將顯著降低人員的持續注意力與認知表現,對於需24小時輪值的官兵而言,即是嚴重的戰備缺口。而營養是身體修復和大腦效能的關鍵,官兵的「自我要求」也將體現在是否能在營區膳食中,主動選擇均衡營養搭配,以確保高強度訓練後的體力補充。

 個人的自律,則會展現在善用單位的優質運動環境,積極投入「多元體能」等科學化訓練,例如透過平板撐體強化核心、藉由壺鈴平舉提升爆發力,或以跳繩、折返跑鍛鍊心肺。規律運動所產生的「腦內啡」,是釋放高壓戰訓任務、維持心理健康的最佳途徑。在上述「3位一體」的健康系統中,運動環節至為關鍵。

 因此,「自我要求」絕非空泛的呼籲,它是一種專業軍人的日常實踐,要求官兵將健康視為一項職業責任,主動配合體檢、誠實面對異常、積極回診追蹤、科學化鍛鍊身體,並且在作息、營養乃至心理健康上,展現高度紀律。

 綜言之,冬天的腳步已經到來,面對心血管疾病的高風險時期,每位官兵都應順應節氣,主動「儲藏」健康以「保護」戰力。捍衛國家安全的重責,固然建立在國防部精實的「三級管理」制度與「多元體能」等科學化訓練的革新之上,但最根本的基礎,在於每位官兵的「自我要求」。國家安全的基石,將體現在官兵每一次規律的心跳、健康的血管彈性、因訓練而強化的肌力,以及因充足睡眠而展現的專注力上。

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