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黃朝琴/臺北報導
國立臺灣文學館推出《掛蚊帳的夜晚》/《掛蠓罩的暗暝》華、臺雙語繪本,聚焦「家」的記憶與情感,故事以齊東日式宿舍群第一代住戶-1931年生於臺南的新元久為原型,描寫他疫後返臺探訪舊居、與臺灣文學基地修復建築師相遇的情景,透過個人生命經驗的回望,映照出生活在臺灣的歷史記憶,也折射出臺灣土地上多層次的文化情感。
國立臺灣文學館今(5)日於臺灣文學基地,舉辦華、臺語雙語繪本《掛蚊帳的夜晚》/《掛蠓罩的暗暝》新書發表會,邀請繪本創作者Ballboss(周宜賢)新書分享短講,還有歷史建築原住戶新元久進行分享會。
文化部政務次長李靜慧表示,《掛蚊帳的夜晚》/《掛蠓罩的暗暝》這本繪本的誕生,也是一次文化記憶與語言傳承的延續,臺文館以文學與圖像的形式,將「原住戶的故事」重新喚醒,讓這座曾見證時代更迭的老屋,訴說屬於臺灣的故事,今日能夠與臺灣文學基地第一代住戶新元久齊聚一堂,更是難得的緣分,也讓她更靠近父母訴說的昔日回憶。
李靜慧表指出,文化部秉持「兒少優先」理念,透過閱讀推動想像與文化教育,《國家語言發展法》推動以來,臺文館作為重要夥伴,積極開發臺語資源,營造友善語言環境,此次繪本結合文學、歷史與臺語朗讀,讓兒童在故事中自然親近土地與語言,期盼未來持續攜手各界,讓文化與語言在日常生活中被看見、被聽見、被感動。
國立臺灣文學館館長陳瑩芳表示,臺文館長期推動臺灣臺語文學的創作與推廣,也多方嘗試以繪本形式來推廣文學,博物館的使命在於以「生命記憶」開發多元故事,從不同視角構築「小歷史」與「大時代」的連結。
陳瑩芳指出,在文化部「國家語言整體發展方案」支持下,2024年以臺灣文學基地的歷史發展及保存過程為發想,用臺灣文學基地地內居住最久的住民:「樹」的視角,推出華、臺語雙繪本《樹可能記得》/《樹仔凡勢猶會記》,並獲2025年義大利波隆那兒童書展插畫展入選。
2025年再度攜手創作者Ballboss(周宜賢),並和維京出版合作出版《掛蚊帳的夜晚》/《掛蠓罩的暗暝》,將時間拉至戰前、聚焦於當時在此生活的住戶,從其生命經驗回望臺灣文學基地及週邊的故事。
新元久分享他與臺灣的深厚緣分,新元久於1931年出生於臺南州麻豆明治製糖社宅,童年在甘蔗園與糖香中成長,自述為「愛吃甜食的孩子」。新元久解釋「灣生」是日據時期出生於臺灣的日本人,如今人數稀少、幾近消逝。
回顧求學歷程,新元久提及恩師啟發他努力讀書的精神,也回憶二戰時期臺北大空襲導致停課的震撼記憶。戰後他於1946年自高雄遣返日本,緣於臺灣的「甘甜」經驗啟發,回日本後,化為進入食品公司的動力,在普遍資源缺乏的時代就是為了再續前緣,而也因為如此與臺灣深厚的情緣,他迄今回到臺灣計16次,就是認同這裏是他的「故鄉」,是餵養他成長、重要的「家」。
建築師許伯元分享修復臺灣文學基地後棟歷史建築的經驗。許伯元表示,修復老房子的過程中常會與歷史對話,而此次最特別的經驗,是在工程尚未完工時遇見原屋住民新元久回訪,得以親自聆聽第一手記憶,感受極為珍貴。許伯元提到,房屋木材上的刻痕彷彿記錄著成長的印記,象徵生命與歷史的延續,並感謝所有參與者的努力,強調修復雖艱辛,但成果令人感動與自豪。
繪本創作者Ballboss表示,這是一個橫跨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後的歷史記憶和文化情感的故事。為呈現臺灣文學基地原住戶、出生於1931年臺南麻豆的新元久對於「家」的記憶與情感,先進行訪談,並從新元久所提供的珍貴材料,以及再翻找大量史料、照片中形塑當時的臺灣。
從嘉南平原的甘蔗田、摩登臺北的百貨店,到縱貫鐵路的旅行、阿里山上的小學遠足、臺灣同學,還有崇拜的嘉農棒球選手,以及臺灣家庭為防蚊,在夜晚入睡前必掛上的蚊帳等等細節,所創作出的故事裡新元久回到了家,臺灣文學基地也找到了前身的記憶。
故事中的重要線索「糖」,是臺灣的味道,也是甜蜜的回憶。成長後的新元久,進入知名企業「明治製菓株式會社」後開發出經典零食「蘑菇山(きのこの山)」,實則源自於對年幼回憶的嚮往,而開發迄今也將慶祝50週年。而此次,原新元久居住的房舍、現已由臺文館委外經營的咖啡店「平安京茶事」,也特別向臺文館申請繪本圖像授權,開發出蛋捲禮盒,回應其童年的甜蜜回憶。
臺文館表示,《掛蚊帳的夜晚》/《掛蠓罩的暗暝》繪本出版的意義更在於進一步立體化戰前臺北的具體形象,包括抽水馬桶、防空洞、鐵道旅館等,是你我未曾經歷過的臺北,而今終能以繪本保存,讓歷史記憶延續。
臺文館目前策劃北部、南部計5場推廣活動,其中也安排3場臺語專場,未來也將持續深耕臺灣文學基地、文學糧倉周邊歷史故事,讓文學以各種形式進入日常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