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范瑜/專題報導
太武新村眷村文化園區即日起至明年3月31日止,推出「家工時代」主題特展,展覽以太武新村居民的生活記憶為主軸,梳理出家庭代工在眷村經濟與日常中的重要地位,透過豐富文物、影像與住戶回憶錄等方式,重現當時的時代風貌,展現眷村文化珍貴的歷史印記。
在當時「家庭即工廠」的年代,許多家庭在屋內承接製鞋、縫紉、零件加工等工作,成為鄰里互助與情感交流的重要場景,許多婦女在客廳、廚房與陽臺間展開「家庭代工」,分裝零件、縫紉加工、電子組裝等,一雙雙忙碌的手,不僅補貼家計,改變了眷村家庭原本單薪的經濟收入來源,甚至更擴大創造出臺灣亮眼的外貿額,讓臺灣成為全球代工產業鏈的重要合作夥伴。
5大主題 近距離欣賞古物
展覽規劃「家工的誕生」、「家就是工廠」、「雙手的產線」、「創造豐碩成果」、「手能生巧」等5大主題,展出娃娃衣飾、旗袍、串珠包包成品,以及縫紉機、勾針、毛線、熨斗、燙衣板等工具,還有伴著眷村媽媽在家中代工時所使用的電視機、收音機、黑膠唱片機、電風扇等復古物件,讓觀展民眾近距離欣賞復古文物,並感受昔日「家工時代」的場景。
在「家工的誕生」展區,描述了1960年代開始臺灣面臨產業轉型,從農業社會轉型至輕工業,需要眾多人力,政府推行「合作事業配合推行小康計劃」、「推行家庭手工藝副業實施要點」等,將人力代工推行至家中,並出現許多技能補習班推廣縫紉、刺繡、編織等技藝,進而使相關工藝品從家庭推展至全臺,更延伸至全球外銷市場;「雙手的產線」則陳展眷村居民平時做平底鞋的加工畫面舊照片,並以住戶回憶錄道出當時因代工而發展出10姊妹的友情,以及代工之外的副業。
「家就是工廠」展出眷村家庭代工的日常,描述當時多承接工廠釋出的簡易加工,如電子零件組裝、毛線球編織、童裝縫製、塑膠玩具組裝、釘扣、貼標、包裝等,部分代工更在村內形成「分工網絡」,由一人接單、多人協力完成,連小孩也會幫忙簡單程序,形成全家動員,甚至「整村動起來」的勞動型態。歡迎民眾一同走入展間,了解小小眷舍裡,用巧手與毅力創造經濟奇蹟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