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社論】表彰榮民功在社稷 薪火相傳奉獻熱忱

發佈日期:2025/10/31 點閱:48

 今日是「榮民節」,一個別具意義的重要日子。政府之所以訂定這個節日,既是為了彰顯國家對榮民一生奉獻的肯定,也是表彰榮民在國家動盪與挑戰的歲月裡,義無反顧投身軍旅,付出青春熱血,堅守崗位、捍衛家國的愛國情操。他們不僅鍛鑄了國家的穩定與和平,更樹立了「在營為良兵,在鄉為良民」的崇高典範。此時此刻,且讓我們以滿懷的敬意感恩榮民的愛鄉愛國,也希望這份對國家的忠誠與熱忱,薪火相傳,永續發揚。

 「榮民節」的由來,最早是於民國68年由行政院訂定。當時國軍有許多因中共叛亂竊據中國大陸,離鄉背井隨政府轉進來臺的軍人。這些軍人有參與對日抗戰者,有參與剿共作戰者,更多的是抵抗中共赤化保衛臺澎金馬的官兵。然而,隨著時間演進,這些「資深榮民」逐漸凋零。現今,在臺灣志願服役滿10年以上榮退的榮民,已成為「榮民」的主體。然而,無論是資深榮民還是新一代榮民,他們對國家的貢獻與熱愛無分軒輊,皆受到社會一致的肯定。

 榮民以中華民國國軍的身分,肩負起保衛國家的歷史重任;榮民的歷史也是一篇抵禦中共侵臺,保護中華民國的不朽篇章。這些前輩曾經在戰場上浴血奮戰,古寧頭戰役及八二三戰役,他們以生命築起堅不可摧的臺海防線。中華民國能夠在臺澎金馬屹立不搖,確保自由民主的果實得以延續至今,榮民的貢獻居功厥偉。他們的鮮血與汗水,正是以生命築成的護國長河中,最堅實的堤壩;沒有他們的犧牲,就沒有我們今日的安定與繁榮。

 在脫下戎裝之後,許多榮民義無反顧,立刻轉身投入國家經濟建設。從南北高速公路的艱難開鑿,到曾文水庫、石門水庫等重大水利工程的建設,以及各大港口、鐵道、機場的興建,處處可見到他們克難堅毅的身影。他們發揮了軍人刻苦耐勞、嚴守紀律、團結合作的精神,在資源匱乏的環境下,一磚一瓦、一沙一石,為臺灣的經濟現代化奠定穩固基礎。這股建設的力量,是臺灣能夠在上世紀70年代開始騰飛的重要動能。

 雖然早期的資深榮民多來自中國大陸,但數十年來他們在這裡生根發芽、落地結果,早已將臺灣視為此生的故鄉。他們與臺灣早期移民與原住民族共同生活,早已成為道道地地的臺灣人。他們第二代、第三代子女的世代交替與繁衍,以及不同族群間的通婚、理解與互動,展現了臺灣社會多元族群融合的成熟與美麗風景。這種跨越地域隔閡、融為一家的和諧共處,正是臺灣最可貴、最引以為傲的軟實力。

 榮民的生命故事,也深刻豐富了臺灣的文化與歷史深度。近年來,許多以眷村生活、戰後遷徙為主題的文學作品、紀錄片及電影,如《老莫的第二個春天》、《眷村歲月的母親》等,細膩描繪了他們堅韌不拔的生命力,與深刻的家國情懷,成為臺灣社會重要的文化資產。這些故事不僅記錄了上一代人的辛勤軌跡與無私奉獻,更讓年輕一輩因而深刻了解中華民國遷臺的歷史脈絡,將榮民的精神融入臺灣共同的歷史記憶中,成為臺灣歷史與文化不可磨滅的重要部分。

 有感於榮民對中華民國及臺澎金馬的貢獻,歷年來政府在無數場合,總是會以不同形式表彰榮民的精神與功績。總統賴清德今年4月視導臺南榮譽國民之家時特別指出,榮民是臺灣重要的資產,愛國、反共、服務的榮民精神在臺灣社會必須代代相傳。他以榮民捍衛中華民國的歷史,呼籲國人不分族群、團結合作,守護臺灣,並以誠懇的心意強調,過去榮民報效國家,現在國家照顧榮民,這是政府應該負起的責任。

 基於這個責任,為了確保榮民晚年的生活品質與尊嚴,政府這些年透過國軍退除役官兵輔導委員會,推動了多項完善的政策與措施,具體內容廣泛涵蓋了醫療照護、就養安置、就學就業輔導,以及完善的退休給付制度。特別是在醫療方面,榮民體系的醫院提供了優質且全面的服務,讓年邁的榮民能夠安享健康有尊嚴的晚年。國家傾力優化與精進這些制度,就是對他們將青春奉獻給國家的最佳回饋與承諾。

 綜言之,榮民勞苦功高的戎馬生涯,以生命構築捍衛中華民國安全的堅強屏障;卸下戰袍後的榮民,成為國家持續邁進、社會穩定如山的力量。他們是國家最珍貴、最值得尊敬的資產。「榮民節」不僅是法定的節日,更是全民共同緬懷歷史,向功在國家的英雄致敬的莊嚴時刻。他們在歷史關鍵時刻的無私付出,用盡一生譜寫愛國愛鄉的故事,必將永遠伴同中華民國的歷史,不斷為世世代代紀念與傳唱。

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