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日韓「自由之刃」(Freedom Edge)聯合軍演,本月15至19日在韓國濟州島外海舉行,是去年6月、11月以來,3國第3度實施相同代號的海、空聯合軍演,被視為歷來最先進的3方跨領域防禦合作操演,旨在因應北韓不斷升級的核武及飛彈威脅,同時增進3國於區域安全之軍事協同作戰能力。
綜觀此次「自由之刃」聯合軍演,背後戰略意涵已出現轉變。演習最初主要應對朝鮮半島特定安全情勢,如今之戰略考量則向南延伸至日本、臺灣及菲律賓「第一島鏈」海空域。此一調整,凸顯美日韓3國的軍事合作,已將「應對中共在第一島鏈的軍事擴張」納入核心考量,並共同承擔起範圍更廣泛的印太區域安全責任。
過去美日韓的軍事合作,多半聚焦於嚇阻源自北韓的飛彈與核武發展。今年的「自由之刃」聯合軍演,演習內容與戰略考量,凸顯其戰略圖像已遠遠超越朝鮮半島的防務準備,更擴及東海、臺海至菲律賓海的廣闊戰略空間,致力於地緣政治棋盤上,對中共海軍突破第一島鏈、進入西太平洋之意圖,建立起一道多國聯合的軍事嚇阻屏障。
除了地理範圍擴張,更深層的改變在於作戰想定核心目標的多元化。演習課目首次整合網路戰、資訊戰等新興軍事領域,目的在應對現代化「混合戰」型態,同時亦回應中共近年在非傳統安全領域猖獗的認知作戰與網路攻擊行徑。3國聯合建構涵蓋陸、海、空、網、電、醫療後送領域的綜合防禦體系,目的也在削弱中共運用非軍事手段,分化美國與其亞洲盟友的戰略合作關係,確保當潛在衝突發生時,盟國的指管通情系統能維持韌性與有效運作。
美日韓3方戰略合作機制的升級與制度化發展,同樣值得深究。2023年的大衛營峰會,3國元首承諾建立更持久、全面的3邊夥伴關係。此後,從國防部長、外交部長到國家安全顧問層級的對話與會議頻繁舉行,峰會後4個月內就舉行了近30次會議,逐步構建出一個涵蓋外交、國防、經濟安全到科技合作的綿密網絡;「自由之刃」聯演的常態化,以及彈道飛彈防禦數據的即時共享機制,即為此架構的具體實踐。3國深化軍事合作,從以往的「臨時性演訓導向」轉變為「常態化體系建構」,大幅提升了聯盟的整合程度與反應速度。
演習的時機同樣富含深意。此次聯演的時間點,安排在中共「九三閱兵」及與俄羅斯、北韓等國領導人進行一系列互動之後,以及朝鮮半島局勢持續升溫之際,本身就是一種鮮明的戰略溝通,更是對外界所稱「威權軸心」合作姿態的直接回應;另也向區域內所有國家,包括東南亞與南太平洋夥伴,展現美日韓共同維持區域穩定、航行開放自由與國際秩序的決心和實力。
從更宏觀的軍事戰略層面觀察,「自由之刃」聯演也體現日本防衛省所倡議的「單一戰區」概念。此概念將東海、臺海與南海視為相互聯動的整體作戰環境,演習雖在特定區域舉行,但其戰略設計、多國兵力的協同操作,正是此概念的具體實踐,目標在打破地理疆界,實現跨區域兵力靈活調度與火力整合,以應對共軍在廣闊印太地區同時發動多點軍事行動的可能性;演習課目涵蓋海上攔截、反潛作戰與聯合防空,皆是為了確保在衝突狀態下,盟國海空力量能維持第一島鏈沿線航道暢通,同時反制共軍「反介入/區域拒止」能力。
「自由之刃」屬於大規模、高複雜度的聯合軍演,美日韓不僅要提升軍事互通性,更欲藉此彰顯共同塑造區域安全環境的信心。分析演習的戰略目標,清晰揭示3方對於西太平洋地區安全動態的審慎評估,將共軍海上力量發展及其行為模式,視為與北韓核武同等威脅,因而將演習戰略考量範圍自朝鮮半島延伸至第一島鏈;作戰想定從單一防禦轉向多領域、多目標的綜合嚇阻;合作機制由臨時性協調轉向制度化框架演變。其對區域長期性與結構性的安全關切,顯見美日韓正在建構一個更具韌性、反應更迅速、覆蓋範圍更廣大的印太安全架構,俾聯合反制中共在區域內日益增長的影響力。
臺灣位處第一島鏈核心,國軍應體認臺海安全議題已提升為印太地區多邊集體嚇阻架構的關鍵環節。此一外部情勢的變化,凸顯我國除了持續強化不對稱戰力、推動國防自主,更需致力深化與美軍及區域夥伴在戰略對話、情報分享和網路安全合作等各項互通機制,進而有效對接新安全架構,確保國家生存與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