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黃朝琴/臺北報導
國立歷史博物館《融景.造境》沉浸體驗展今(22)日登場,以館藏重要古物馬白水作品〈太魯閣之美〉為核心,結合沉浸式投影、3D建模、生成式AI互動等新媒體技術,將馬白水筆下的太魯閣,從靜態畫作轉化為可走入、可感知、可參與創作的空間,邀民眾「走入畫中」,感受山水藝術的生命力與當代詮釋的可能性。
史博館表示,《融景.造境》沉浸體驗展,突破傳統、運用科技藝術的方式重新詮釋,馬白水筆下的太魯閣,從靜態畫作轉化為可「進入」的空間,提供全新感官體驗,觀眾不再只是藝術作品的欣賞者,也成為畫境的共同創作者,拉近觀眾與藝術間的距離,展現博物館在藝術詮釋上的新能量,觀眾對臺灣藝術有更深刻的理解,建立臺灣文化認同。
史博館指出,該展從馬白水筆下的山水意境出發,運用不同創新科技包括沉浸式體驗(immersive experience)、生成式AI (Generative AI)、3D建模技術(3D Modeling)等新媒體技術,營造出四面環繞的沉浸式劇場。
觀眾步入展場,彷彿進入〈太魯閣之美〉的畫境之中,隨著影像流動與音樂節奏,感受四季流動、自然生生不息。透過「畫畫上傳」的互動體驗,觀眾可親手為太魯閣的動植物著色,完成後的創作即化為光影的一部分,在沉浸劇場中創造獨一無二的展場記憶。
該展也結合生成式AI技術,打造「太魯閣映相」與「畫境新生」兩大互動體驗,觀眾可挑選心儀的太魯閣風景背景,由AI生成專屬風格化影像,加以列印帶走,將展場記憶化為個人收藏;且在觸控螢幕上自由揮灑創意,AI將即時回應觀眾筆觸,共同生成新的數位作品,讓藝術創作不再侷限於畫布,而成為動態、共創的過程。
藝術家馬白水(1909–2003)之子馬永樂表示,父親開創「彩墨水彩繪畫」的新篇章,以筆墨在宣紙、棉紙上創作水彩,融合中式筆墨與西式水彩顏色,嘗試不同媒材作畫。〈太魯閣之美〉是他87歲起花費兩年時光,於1999年九十回顧展後由史博館典藏,除了空間性的透視、堆疊,更有音樂性,筆觸就像音符,畫作橫跨春夏秋冬與日夜變化,如同樂曲的段落,24聯幅的直幅彩墨風景畫組合成為臺灣藝術史上的樂章。
〈太魯閣之美〉總長1656公分,2015年由文化部依文資法指定為重要古物。《融景.造境》沉浸體驗展透過科技呈現,提供觀者新的視覺經驗,即起至115年3月8日在史博館5樓展廳展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