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統賴清德日前發表國慶演說,擘劃我國面對區域局勢動盪的國安藍圖;並指出,國防支出增加的目標,在於加速打造「臺灣之盾」(Taiwan Dome),為人民編織安全防護網;加速引進高科技與人工智慧(AI)技術,建構智慧化防衛體系;透過投資與國際合作,厚植國防與軍工產業,建立自主可控、排除「紅色供應鏈」的安全防線。而防衛體系的核心,將以不對稱戰力為基礎,強化科技能量,與民主陣線國家合作,確保自由與和平。
國防部長顧立雄日前進一步說明,「臺灣之盾」係以整合高機動性、高存活率與高效之偵測、打擊與反制系統為主軸,完全符合不對稱作戰原則,亦呼應《國防報告書》所提,以不對稱作戰思維統合國家整體戰力。換言之,並非僅有硬體堆砌,而是透過系統整合、平臺機動與智慧指管,發揮最大效益,以少擊多、以巧制勝。
近年來,中共對我軍事威脅不斷升高,其軍費連年攀升,更透過戰略威懾、遠洋訓練與灰色地帶襲擾,試圖以壓力消耗國軍戰力與社會信心。在軍事之外,北京當局亦強化對臺心理戰、認知作戰與資訊駭侵,展現「備戰」與「恫嚇」意圖。
一直以來,國軍秉持「勿恃敵之不來,恃吾有以待之」備戰原則,依威脅型態調整整體防衛架構,確立「防衛固守、重層嚇阻」軍事戰略,並以「多域拒止、韌性防衛」為作戰整備方向,期能建構可長可久之防衛能量。
在強固戰略基礎上,國軍持續推動建構不對稱戰力、強化防衛韌性、提升後備戰力、有效灰帶應處等4大建軍主軸。其中「不對稱戰力」是關鍵核心,強調以小搏大、以快制慢、以精制廣的作戰思維,旨在發揮地緣優勢與科技創新,讓敵人在任何犯臺蠢動中,必然面臨高成本、高風險困境。
觀看國際經驗,最能體現不對稱防衛概念的,即是以色列的飛彈防禦系統。以色列長期面臨火箭彈威脅,以有限資源建立出「鐵穹」、「大衛投石索」、「箭式」攔截網,整合平面與太空監測、人工智慧判讀與決策,構築動態聯防架構。在在證明,小國或地緣挑戰嚴峻國家,只要以科技創新與戰術整合為導向,便能以有限資源有效防衛,展現「科技即防衛、創新即戰力」的精神。
「臺灣之盾」的概念,正是結合上述經驗的在地化發展。其精髓不僅在於重層防空攔截,更在於整體防衛戰力的靈活運用與科技融合。從反彈道、防空飛彈、無人機、反制無人機、遠程打擊及各類型精準飛彈系統,到多領域聯合指揮管制通資系統的建構,皆是「以科技打造不對稱戰力」的具體展現,透過戰場即時數據共享、AI輔助決策、網狀化指揮管制系統,掌握戰場主動權。
必須強調,「高機動性」與「高存活率」是戰場存活與戰力持續的體現。高機動性意味系統迅速變換位置、重組並回復戰力;高存活率則要求平臺具備難以偵測、快速修復與模組化等特性。當偵測、指揮與打擊系統被設計為高機動與存活,整體防衛體系便能保持韌性,成為不對稱戰法的核心。
此外,「臺灣之盾」的建立,離不開安全可信的產業供應鏈支撐。當前國際供應鏈正出現「去紅化」新趨勢,民主聯盟正尋找安全供應鏈體系。我國在晶片、資安等領域具備關鍵技術優勢,若能進一步排除「紅色供應鏈」滲透風險,強化自主研發與協同生產,就能增加「科技」與「經濟」防護。因此,「臺灣之盾」不僅是軍事概念,更是科技、產業與國安整合,必能為民主陣線打造安全屏障。
我們認為,要成功打造「臺灣之盾」,除了透過武器裝備籌購與系統建制,亦應持續推動跨領域科技整合,結合國防科技與AI、資安、晶片製造等產業優勢,打造自主防衛量能。同時,要強化後備戰力與全民防衛,使每位公民都能在國家安全上貢獻心力,並深化與民主陣線國家的合作,建立區域聯防與資訊共享機制,讓我國的防衛體系與國際安全架構相互銜接。
在財政面向上,國防預算的合理配置,攸關戰力整建速度與品質。我國明年國防預算已達GDP 3%目標。除年度編列外,特別預算的彈性運用可支撐急迫性建軍規劃,在不對稱武器與防衛韌性項目發揮關鍵作用,除了加速戰力轉型,也將帶動產業鏈升級,增加就業機會。
綜言之,「臺灣之盾」不僅是隱喻軍事防衛的重層防線,更是科技、產業、外交與社會韌性共同交織的戰力綜合體。當不對稱戰力與智慧科技結合,當國際夥伴與本土產業共構,我國防衛實力將不再只是被動守護,而是主動建構安全、創造和平的發動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