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慧明
中共侵擾臺灣周邊海域的模式近期再現新樣態。8至9月間,多艘陸籍「閩獅漁」系列漁船在我國專屬經濟區內偽造「船舶自動識別系統」(AIS)訊號,甚至假冒「中國海事局」執法船、冒充俄羅斯軍艦。這是一種從技術、認知、法律及作戰準備等多個層面進行的灰色地帶行動操作,旨在測試我國海防警覺和防衛韌性。
相關事證凸顯這並非單純的海上活動,而是有組織、協調和計畫的準軍事動作。根據美國智庫「戰爭研究所」(Institute for the Study of War)運用海洋資訊業者Starboard Maritime Intelligence數據所做的分析,多艘名稱相近的漁船在同一時間與地點,分別發送不同類型的偽冒訊號,其高度同步性的做法,可證這已非漁民自發性行為。
相關涉事漁船多半被認定是中國大陸海上民兵。這支披著平(漁)民外衣的武裝力量,是中共對臺遂行灰色地帶行動的有利工具。運用民船的「可否認性」作為平臺,執行軍事任務,在軍事與民用之間製造模糊地帶,讓我國的應對面臨強力回應恐遭指「欺壓漁民」;消極應對則助長「切香腸」侵蝕主權的兩難局面。
「船舶自動識別系統」訊號的偽冒,本質上是結合電子戰、資訊戰的複合式操作。其戰術目標在於混淆臺灣的海域態勢圖像,直接對我方「指管通資情監偵」運作體系施壓。清晰可信的海上情資圖像是防衛決策的基礎,當大量虛假訊號湧入監控系統,防衛方必須耗費額外資源與時間進行辨識覈實,導致監偵能量被動消耗,並分散對真實威脅的注意力。
其次,此舉亦為典型的認知作戰與心理戰。採用偽冒船艦這類新型態、高隱蔽性的侵擾手段,能夠製造新的不確定性和焦慮感,同時迫使第一線海巡及海軍人員在更高壓的戰備狀態下執勤。這種持續耗損我國防衛體系資源與意志的策略,正是中共操作對臺灰色地帶行動的核心策略。
更深一層的意圖,則指向法律戰層面。從中共海警船頻繁進入金門限制水域,到疑似海上民兵偽冒船艦在專屬經濟區活動,諸般做法皆在挑戰我國海域管轄權。參照中共在南海的操作模式,此舉也是要在持續性的實際行動中,逐步將對臺海的法律主張轉化為行動上的既成事實。
面對中共複合式灰色地帶操作,我國正從多個面向強化應對。包括加速建構科技情報系統,運用人工智慧與大數據分析建立更敏銳的異常活動辨識模型,提升預警能力。同時,政府亦加速整合跨部會資訊整合與反應,深化與友盟國家建立即時情資交換管道,及時識破偽冒行動。
主動且透明的公眾溝通,準確揭露並闡明中共行動的本質和意圖,是反制其灰色地帶行動的關鍵。應處中共灰色地帶行動是場長期的物理、資訊和心理領域的實力較量,我國需建立有效的資訊揭露機制,植基於持久的社會防衛韌性與全民安全意識。(作者為國防大學政戰學院中共軍事事務研究所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