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戰略快評】強化社會韌性成國際共識 防杜複合威脅

發佈日期:2025/10/13 點閱:24

◎蘇紫雲

 國軍投入花蓮光復鄉災害救援任務,更有逾40萬的志工投入,軍民攜手恢復家園,成為最美的畫面。國軍第3、4、5作戰區也跨區支援花東所在的第2作戰區,但隨著救災的階段任務轉變為重建,配合跨部會的重建行動,國軍部隊也配合相關任務規劃進行兵力調節,並由工兵、衛生醫療等專業單位接手,以利重建任務的遂行。

 災害發生時,除了駐地的警消單位外,第一時間可以大規模動員抵達現場的往往是軍人。迷彩身影涉過泥濘、扛起沙包、背出受困民眾,他們不僅是國防安全的象徵,也是在危難時刻最可靠的力量。而隨著氣候變遷與極端天候頻繁發生,軍隊的角色也從「戰場的防衛者」轉變為「國土安全與社會韌性」的後盾。這樣的轉變,不只是任務上的調整,更是一種制度與心態的進化。

 在緊急狀態出現時,軍隊憑藉嚴謹的紀律與高機動力,能在最短時間內展開行動。搜救、清障、架橋、運輸,這些行動都與作戰任務相仿,充滿戰術色彩與速度意識。然而此時的挑戰在於協調,當地方政府、消防、醫療與軍方同時進場時,若缺乏共同的作業語言與協調機制,反而可能造成混亂。

 日本自衛隊在311大地震後,曾深刻體會這一點,之後特別設立「特災應變單位」,將軍事反應能力與地方防災體系整合。各國的武裝部隊皆有民事支援任務,大規模災害出現時,此一階段動員軍隊的目的在於減災與搶救,藉由軍隊的人力、機具快速反應能力,盡可能將災區現場穩定、協助地方政府進行災情控制、災民安頓、恢復並維繫交通線、物資輸運等搶險作業,一方面控制災情,並避免連鎖反應產生二次災害。

 到了重建階段,軍隊角色再次轉變,由工兵、衛生醫療等單位接手,視災區協助搭建臨時校舍、修復道路、重建堤防,並且在事後進行檢討與學習。這個階段的任務雖然不如初期緊急,影響卻更深遠。因為這不只是修復物理的基礎設施,更是重建社會的安全感。許多國家如南韓、新加坡與以色列,都已將防災演練納入軍事訓練與教育的流路,讓救災不再是臨時動員,而是制度化的日常戰備整備與災害準備。

 如同歐盟國家偕同北約,在面對極端氣候所帶來的天災,以及潛在武裝攻擊的戰災威脅下,提高社會韌性的整合安全政策與戰備整備,唯有軍民協力才能面對此類複合威脅,並提高安全係數,維持國家安全與社會安定。

(作者為國防院國防戰略與資源研究所所長)

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