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社論】綿密心理健康網絡 鏈結資源完善支持

發佈日期:2025/10/12 點閱:36

 今年6月,衛福部公告民國113年國人死因統計結果,其中蓄意自我傷害(自殺)死亡4062人,較112年增加164人,增幅4.2%,代表每10萬人口有17.4人因自殺死亡,時隔14年重回國人10大死因。除了0至14歲、65歲以上自殺死亡人數較112年下降,其餘年齡層比率均上升,25至44歲、15至24歲、45至64歲的青壯年自殺死亡人數更是全面上升,分別增加10.8%、8.5%、3.4%,殊值關切與重視。

 每年9月10日是「世界自殺防治日」,今年主題「改變自殺敘事—陪伴生命 注入希望」,我國從政府到民間皆全力響應,期能喚起社會大眾重視自殺議題,推廣珍愛生命理念。須知,軍隊是具備高度結構化的特殊社會族群,軍人在遴選、受訓或是在部隊中,處於被管理或管理者的角色,個人對軍隊的認同度差異,與其所承受的壓力往往成反比。加上家庭或社會因素的影響,以及軍人本身的心理健康狀態,出現的自傷或自殺行為也會有所差異。

 研究顯示,軍人對軍中壓力的知覺與對當兵事件的主觀看法或詮釋,有著密切的關聯性,而軍人自殺的特性有:一、致命性高(致命工具較一般人取得容易,如槍械、彈藥、高危環境與操作等);二、速度較快(已於平日磨練中習得,若出現強烈自殺意圖時執行速度較快);三、群聚性高(環境較封閉、生活密度高,易有傳播、仿效、連結和附會等效應),較難預防。

 導致軍人出現自殺行為的原因,以個性因素、家庭因素及男女間的感情因素為主,下列的自殺警訊尤須注意:一、環境方面:剛下部隊的新兵或新任官、或是夜晚執行勤務或是站衛兵交接的時候,容易出現自傷或自殺的行為。二、情緒方面:具有憂鬱傾向、無助感、孤獨失落感、自責內疚、不願意說出心事,包括與家人、朋友、同袍、長官、輔導長談論自己的問題等。三、特徵方面:曾經企圖自殺或自殺未遂的人,往往是高危險群,需要立即介入與長期追蹤輔導,以免再次出現類似行為。四、行為方面:曾向他人表達自殺的企圖、罹患慢性疾病,或是有酒癮、毒癮、曾從事魯莽或過度衝動的行為者。

 在臨床醫療照護經驗中,有自殺企圖或行為的軍人病患在住院期間,剛入院或出院前夕,是出現自殺行為的高危險時期,此時家屬或幹部更要付出關懷與支持。住院期間,醫護人員需要與家屬、部隊及病患進行妥善溝通與協調,評估病患心理健康的恢復情形;若病患在接受治療後適合回到部隊,必須考慮其重新回到部隊的安排,包括生活上、與同袍相處上的問題與訓練流程,以避免出現被貼標籤的現象,影響後續訓練成效,甚至導致必須辦理因病除役的最終結果。

 日前由臺北醫學大學衛生福利政策研究中心舉辦的「接住每一道警訊:自殺防治的臨床實務與政策對話」研討會,聚焦政府行動、趨勢數據與臨床實務,剖析臺灣自殺防治挑戰並提出政策建議。面對青壯年自殺攀升,衛福部透過3個層次來防範,包括從救急、降低就醫門檻到系統性主動接觸高風險個案等,3箭齊發,希望能接住處於低谷的心靈,有效因應疫後世代的龐大心理健康需求,以及年輕族群經歷疫情封控的衝擊,對心理健康產生的影響。

 在救急上,除了設有「1925」安心專線、文字協談等方式,也推出「心理健康急救方案」,希望能像CPR般簡單有效地助人。其次是增加「就醫可近性」,透過全國71處心理衛生中心,搭配青壯世代心理健康支持方案,每年有3次免費心理諮商,接住個案並做風險分析,安排高風險者轉銜到後續醫療。最後則是針對高風險族群,尤其是兒童青少年嚴重情緒及行為障礙實施「早期介入方案」,由專業團隊提供相關服務,與個案及家庭、學校密切聯繫,同時加強青少年的心理韌性,推動社會情緒教育。另「心理健康急救方案」成效也逐漸顯現,自去年8月起擴大至45歲後,至今年5月已服務5.4萬人,接受處遇者在生活品質與壓力減輕上皆有改善。

 國防部長年推動心理健康照護工作,成效顯著。以「114年國軍心理健康照護方案」為例,主要是透過鏈結民間輔導資源,提供多元、自主求助管道,並與全國各地328家簽約合作的心理輔導機構,攜手照顧國軍人員的心理健康。除了安排每人1年6次心理諮商服務,也結合衛福部的心理健康支持方案,提供官兵多元輔導管道,有效強化國軍心輔能量。

 國軍成員來自社會,官兵當然也會有心理壓力的困擾。我們要期許所有官兵,秉持「人人都是自殺防治守門人」的態度,協助心理衛生出現調適困難的同袍尋求最佳協助,自己遇到問題時也要不羞於求助,共同強健國軍戰力。

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