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郭曉蓓/臺北報導
環境部長彭啟明今(8)日在立法院進行「災後復原重建及清理因應作為」專題報告指出,花蓮馬太鞍溪堰塞湖溢流災後復原及重建仍是重大工程,環境部規劃砂石透過農地回填等6方式利用,並需由各部會、花蓮縣政府與台糖公司共同協助去化。
立法院社福及衛環委員會今日邀請環境部、勞動部及衛福部等部會就「災後復原重建及清理因應作為」專題報告,包括彭啟明、勞動部長洪申翰、衛福部長石崇良,分別就南部風災廢棄物清運、花蓮馬太安溪堰塞湖災後處理、就業與職訓支持、以及醫療與心理重建進度進行說明。
環境部報告指出,9月23日下午2時50分花蓮馬太鞍溪堰塞湖發生溢流,洪水夾帶泥沙,沖入光復市區,造成嚴重災情。災後環境復原工作持續進行,環境部協調地方環保局支援花蓮縣執行環境清理作業,截至10月7日止,累計動員環保清潔人力6,043人次、清潔機具2,436 輛次,清除垃圾量含淤泥估計約8萬5,605 公噸。為暫置清除的淤泥與垃圾,環境部會同花蓮縣環保局與台糖公司協調,台糖公司同意借用暫置場共3處,備用3處。
環境部說明,馬太鞍潰堤後,環境部檢測的淤泥檢測結果無污染情形,重金屬含量均低於土壤污染監測標準,無污染疑慮。依經濟部水利署推估,本次溢流之砂土總計約2,000 萬立方公尺,依據砂土溢流區域,分別有市區、農地、河道等,第一階段是針對市區清淤擬定分類去化方案。市區清理出廢棄物主要是淤泥混合大型家具、室內裝修及民生垃圾為主,少數為廢機動車輛,經以空拍圖顯示,位於市區量體約為100萬立方公 尺。由於數量龐大,國內無單一廠商可容納此數量,循例0403、0423花蓮震災營建廢棄物處理方式,於暫置區或其他地點設置分選設備,妥託專業廠商辦理現場分選作業。
環境部提到,分選後倘為私人財物,交縣政府保管。倘判定為廢棄物,金屬變賣回收、玻璃塑膠交予回收業、廢木材作為替代燃料、不具回收價可燃物運至焚化廠處理。另砂土需由各部會、花蓮縣政府與台糖公司共同協助去化,依可去化路徑包括農地回填、公有土地設置土資場及回填、整治區段重劃填土工程、砂土貯備中心標售、掩埋場復育及水泥原料等6方式利用。
至於丹娜絲風災重創雲嘉南,造成當地石綿瓦屋頂破損嚴重,環境部指出,從7月21日至10月7日止,估計臺南市、嘉義縣、嘉義市與雲林縣等4縣市共產生1萬7600公噸,已協助清運1萬5884公噸,約9成已完成清運;至於外界關切的光電板預估12.1萬片受損,經分類整理後約1.8萬片經檢修可再使用或再利用,約9.1萬片送交處理機構完成資源化,約1.2萬片已全數收集暫置於合法場地後續逐步資源化。另已啟動「廢棄物清理法」修正,將光電板納入應回收廢棄物,並研議合理費率,以建立完整責任鏈。
洪申翰報告災後就業與職訓進度表示,提供災區失業者臨時工作機會,協助災區民眾清理家園。人員上工期間以每人每小時最低工資190元核給工作津貼,每月最高2萬8,590元,實施期間原則為1至2個月,後續將視災後復原情形,必要時得再延長。勞動部將持續以即時協助失業勞工就業為目標,適時推動相關協助措施。
石崇良則指出,花蓮災情發生後即於9月23日啟動8項應變,並推動「家園支持方案」,每戶可獲35萬元協助清理與房屋修繕;同時提供「7加7」短期住宿補助,每日上限2千元,後續將銜接安遷與租金協助。公共衛生方面,疾管署調撥消毒物資支援環境清消,並於花蓮優先開放流感與新冠疫苗同時接種;針對心理創傷,推動1戶1社工與跨專業心理支持,協助受災者逐步恢復生活。
針對桃園市挖土機行林姓老闆,在花蓮救災期間左腳不慎受傷,傷口引發感染,最終因敗血症併發多重器官衰竭,不幸離世。對此,石崇良深感遺憾並表示,除致上20萬元的死亡慰問金,正研議以災害防救法為基礎,將臨時志工納入登錄、造冊、指派制度,透過集中調派的方式進行加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