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社論】建構全災害預防機制 綿密國家備援網絡

發佈日期:2025/10/09 點閱:37

 「樺加沙」颱風上月底襲臺,豪大雨造成花蓮馬太鞍溪堰塞湖溢流,大水混雜淤泥、石頭和樹幹,重力加速沖刷花蓮縣光復鄉,當前已奪走19條人命,並為民宅與公共設施帶來嚴重災情。由於臺灣位處太平洋火環帶,地震、風災等災害時有發生,面對難以預測的複合式災害,必須統合全社會能量,構築橫向聯防、縱向備援網絡,方能肆應災害與威脅交錯的環境。

 馬太鞍溪堰塞湖溢流釀災後,全國各地逾10萬志工主動伸援,國軍更持續進行災後復原,迄今已投入逾萬人次兵力,達成預期清淤進度。官兵秉持專業分工投入救災,三軍總醫院等團隊亦加入醫療編組,於各地區開設醫療救護站,編組醫務人員24小時不間斷投入支援,並依受災戶清理進度,機動調整醫療站位置,採「巡迴醫療」方式深入交通不便地區,讓支援災後復原官兵及志工、民眾就近獲得醫療支援,軍民都能安心投入災後復原工作。

 國軍全方位馳援,義無反顧投身災區第一線,災區的每分每秒,迷彩身影一直都在,讓國人感受到國軍堅定而溫暖的守護力量。捍衛國家、守護人民,國軍責無旁貸,協助災區復原更是刻不容緩的使命,由陸軍司令部製作的《守護的力量》影片日前播出,即忠實呈現官兵專業分工投入救災的過程、救難團隊搶救生命的動人瞬間,以及警消醫護與志工們全力救災實況,軍民一條心,分秒必爭的暖心時刻,令人動容。

 我國防災體系歷經921地震的考驗,已然與時俱進。惟面對複合式災害,各國多由專責部會或設立專屬首長,執行一條鞭治理,如日本預計明年度成立「防災廳」,統籌防災工作,集中加強災害應對能力;我國現行《災害防救法》,依不同天災分屬不同主管機關,雖有中央與地方分權,各自職權則有待更完善整合。

 觀諸堰塞湖的災害防治,自形成開始,即考驗部會的統合協調,現行平常與天災期間由不同部會負責,凸顯立法與執行困境。應對複合式災害,必須更有效率地救災,有關「全世界多採全災害情境,不切割災害類型,致力建立一套共通的圖像、語彙、架構,針對可能存在的災害潛勢完整檢視」之建議,殊值審視參酌。

 實則,預防災害的發生,是所有災防之基礎。政府部門間的聯繫整合,也是避災的關鍵,須於平時之「全災害」預防機制,導入風險管理,藉由風險辨識,預擬因應對策,發展防災、減災與避災的能力,打造一套具整備、應變及重建之周延策略。

 歷年來,在921大地震、莫拉克風災、高雄氣爆、八仙塵爆、花蓮0206地震、南方澳跨港大橋崩塌斷裂,以及SARS、COVID-19等救災、防疫與支援救難行動上,國軍協助災害防救,一貫秉持「官兵人在、心也在」,在救災統合及指揮調度上,均獲得政府及全民肯定。但面對氣候變遷及極端氣候,我國資源環境有限,許多因應天然災害之防災與預警的經驗成果,如何跨領域整合,乃當務之急。

 防、救災成敗,最關鍵是資訊,唯有通訊無死角,讓時差減至最少,在科技思維上持續精進,方能因應日益嚴峻的災變挑戰,因此,防災工作須從經驗中不斷汲取教訓,隨科技推陳出新;其次,要逐步修訂一部符合現代化的「災害防治法」,成立專責部會或團隊,讓預算機制彈性化,強化因應環境變動的能力,統合及指揮救災資源與人力調度。

 國軍官兵同時執行演習與救災,正是檢視軍隊在作戰優先前提下,如何兼顧救災與提升全社會防衛韌性。去年漢光演習期間,因「凱米」颱風來襲,國軍立即由演習轉投入救災,展現靈活應變能力;今年漢光演習則是演習與救災並進,在「丹娜絲」颱風登陸前,預先整備兵力與裝備,並派員進駐臺南、嘉義,協助山區居民預防性撤離,颱風過後,更分批派遣官兵投入地方清運落果、搬運倒木、清理道路、水溝及處理廢棄物,協助災後復原。無論演習或救災,官兵心力併置,用實際行動守護家園,讓國人感受到國軍堅定而溫暖的守護力量。

 軍人是國家安全與社會穩定關鍵的力量,為民眾挺身而出,就是國軍的職責與使命。近日,各作戰區仍持續執行災後復原任務,官兵弟兄姊妹們陪伴災民一步步復原,使受災區域漸次恢復整潔面貌,重建安心與希望的家園,用實際行動踐履愛民助民精神,展現國軍保衛國家、守護民眾的決心與能力。此一過程是託付與信任的融合,是縝密而專業的應對,是愛民而深情的表達,至盼鄉親早日重回日常安居樂業的生活。

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