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慧明
沙烏地阿拉伯、巴基斯坦之間的獨特地緣關係,可溯及2國數十年來在宗教、經濟與軍事領域的深度交往。上月17日,沙、巴簽署共同防禦協議,再將戰略安全合作架構帶向另一新格局,同時牽動中東地區安全情勢變化。
沙、巴共同防禦協議闡明「對任一國家的侵略都將被視為對2國的侵略」。該協議除了將2國近80年的非正式夥伴關係予以制度化,更受關注的是這份協議實質上為沙烏地阿拉伯撐起了核保護傘。如同巴基斯坦國防部長阿瑟夫所言,巴國核武庫擁有約170枚核彈頭,「將絕對可用於」沙烏地阿拉伯的軍事防衛。由此也確認了沙國已成為中東地區首個獲得核保護傘覆蓋的國家,直接打破以色列長期以來的區域核壟斷地位。
從協議簽署時機分析,2國簽署新戰略防務協議並非偶然。數週前,以色列對卡達首都杜哈發動空襲,直接打擊哈瑪斯政治領袖的舉措,震撼了阿拉伯世界,特別是正在斡旋加薩停火的卡達政府。美國未能及時阻止或預警這次攻擊,嚴重損害了作為波斯灣國家安全保障者的形象。對於利雅德當局而言,尋求更多元的安全合作夥伴,成為確保國家生存與政權穩定的另一戰略安全考量。
沙、巴緊密的防務關係亦非一時權宜之計。2國軍事合作可溯及1960年代,並在1967年正式化。自那時起,巴基斯坦已為沙國訓練超過8000名軍事人員,並長期派駐一支旅級規模的部隊,擔負保衛沙國關鍵地點與王室安全任務。此外,自2017年起,巴基斯坦前陸軍參謀長夏里夫便擔任沙國主導的「伊斯蘭軍事反恐聯盟」指揮官,該聯盟涵蓋43個穆斯林國家,為今日的雙邊協議奠下基礎。
從2國各自戰略利益來看,這份協議也體現顯明的現實考量。沙國長期擔憂伊朗核計畫,這份協議則提供了一條捷徑,讓利雅德當局毋須親自跨越核門檻、引發國際制裁,即可獲得可靠的核嚇阻能力。對巴基斯坦而言,與富裕的沙烏地阿拉伯深化盟友關係,能夠確保穩定的石油供應及關鍵金援,並保障大量在沙國工作的巴基斯坦僑民匯款來源。這種「安全換經濟」模式,是2國相互依存的核心。
然而,沙、巴2國緊密的戰略合作,仍有其各自複雜的內部矛盾因素。最顯著的一點,是沙烏地阿拉伯與印度的關係。印度是沙國主要貿易夥伴,也是巴基斯坦在地緣政治上的主要對手。如何在維繫與印度重要經濟關係,以及履行對巴基斯坦防務承諾之間取得平衡,將是沙國外交策略的一大考驗。從國際法面向觀之,該協議也引發了對全球核不擴散體系的深層關切。
沙烏地阿拉伯與巴基斯坦的戰略結盟,反映全球權力結構正在經歷一場深刻變革,不僅攸關中東軍事力量平衡,亦是未來區域經濟合作的潛在變數。這個新戰略軸線形成後,對區域大國互動、全球能源安全與戰略穩定,勢將成為國際社會必須密切關注的焦點。
(作者為國防大學政戰學院中共軍事事務研究所副教授)